孙翊遇刺虽然不是孙权所为,但他却是最大的获益者。孙翊,字叔弼,是孙坚的第三子,孙

断代史鉴 2025-07-16 00:58:26

孙翊遇刺虽然不是孙权所为,但他却是最大的获益者。孙翊,字叔弼,是孙坚的第三子,孙策、孙权的弟弟,比孙权小两岁。 二人几乎同时孙权被朱治举荐为孝廉,曹操对二人以礼征辟,这是汉代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建安五年,孙策遇刺临死时,张昭等人力荐孙翊为主,但被孙策拒绝,由此可见孙翊还是很有号召力,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明孙策选择孙权是正确的。孙坚虽然从未参与攻略江东,但却是真真正正的江东集团奠基人。 这事儿琢磨起来,确实有点意思。孙权成了最大赢家,板上钉钉。孙翊一死,那个可能动摇他位置、让张昭等老臣心心念念的潜在对手没了,权力瞬间稳当多了。孙权这人,后来被曹操夸“生子当如孙仲谋”,本事当然有,但运气也真是好得没话说。哥哥孙策给他扫平了路,弟弟孙翊的横死又替他搬开了一块绊脚石。你说巧不巧? 孙策临死选孙权,当然证明他有眼光。孙权性格更稳,不像孙策那样锋芒毕露,也不像孙翊据说脾气火爆(这点史书提过一嘴),确实更适合在乱世守业和搞政治平衡。但问题来了,孙策选孙权是基于对弟弟能力的判断,这没问题;可孙翊遇刺这个意外事件,直接、彻底地消除了任何关于“张昭他们当初是不是看对了人”的后续争论空间。孙权连“证明自己比弟弟强”的机会都不需要了,障碍自动消失。这获益,实实在在,分量十足。 更值得玩味的是后续处理。孙翊是被自己的边鸿(也作妫览、戴员)这些部将干掉的,理由是孙翊脾气不好得罪人。孙权报了仇不假,但动作快得惊人,处理得也……怎么说呢,相当“干净利落”。这事儿背后有没有更深的纠葛?江东本地豪族什么态度?孙权有没有借机清洗或者安抚某些势力?史书没明说,留足了想象空间。反正结果是,孙翊之死引发的波澜,很快平息,权力稳稳当当过渡到了孙权手里,没掀起什么威胁到他根基的大浪。这掌控力,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至于孙坚是奠基人这个点,挺关键,也常被低估。没错,江东是孙策打下来的,孙坚本人确实没在江东经营多久,他主要在中原跟董卓死磕,最后死在打刘表的路上。但“奠基”这事儿,真不能只看地盘。孙坚的名头太响了,“江东猛虎”不是白叫的。他是汉末第一批真正打出威名、拥有自己独立武装的军阀级人物,而且出身吴郡富春(今杭州富阳),根子上就是江东人!这个“江东籍贯”加上他横扫天下的威名,对孙策后来回江东创业,简直是块无形的金字招牌和通行证。 想想看,孙策带着老爹旧部千把人回江东,为什么能迅速打开局面?那些江东本地的豪强、士族,像周瑜、张昭、张纮这些顶尖人才,为什么愿意投奔一个年纪轻轻、初来乍到的孙策?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孙文台的儿子”这块招牌去的!孙坚的勇武、忠烈(至少在早期讨董时形象很正面)以及他作为江东本地豪杰的身份,为他儿子们积累了无法估量的政治资本和人脉预期。没有孙坚闯出的名头和在乡里的根基,孙策的创业难度,恐怕要翻好几倍。所以说孙坚是江东集团真正的奠基人,一点不为过,他打下的不是地,是名望和人心这个更重要的基业。 所以,把这两件事放一块儿看:孙权在弟弟遇刺后成为最大受益者,这是权力游戏的残酷现实;而他们三兄弟能拥有在江东逐鹿的资格,根基又深深扎在父亲孙坚用生命搏杀出的赫赫威名和乡土认同之中。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充满了偶然的刀光剑影与必然的家族传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7

评论列表

㢲戥

㢲戥

2
2025-07-16 07:59

哥哥和弟弟都遇刺身亡,就他没事?没点猫腻绝不可能。他就算没参与也是内奸。

猜你喜欢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