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北京一个看守所里,张学思没撑过去,时年54岁,他是张作霖的四儿子、张学良的亲弟弟。 张学思出生在当年东北最有权势的家庭里,按说这辈子就算啥也不干,凭着家里的名头也能活得顺顺当当,可他偏没走这条现成的路。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他正在北平读书,听着家乡被日本人占了,看着街头上逃难的东北老乡哭哭啼啼,这个从小锦衣玉食的少爷心里燃起了一把火。 那时候他哥张学良手里有几十万东北军,却一枪没放丢了老家,这事在他心里堵了好多年。 他没像家里其他人那样想着怎么保住权势,反而跟着进步学生上街游行,撒传单喊口号,要抗日要救亡。 1933年,才十七岁的他就入了党,这一步迈出去,就和那个军阀家族彻底分道扬镳了。 全国快解放的时候,张学思已经是东北的大官了,又是省主席又是军区司令。 可他跟妻子说,天下快太平了,该搞经济建设了,想去镜泊湖办个农场,实实在在种点粮食。 这话听着不像大官说的,可他是真心这么想的,没多久他去北平开会,周总理特意找他谈话,说海军刚筹建,缺有文化有本事的人,你懂军事,还是回部队吧。 他心里虽惦记着农场,还是一口应下:“听组织的。” 没过几天,组织上就告诉他,要在大连办一所正规的海军学校,培养技术干部,让他具体负责。 这可不是盖几间房那么简单,他跑遍了东北,最后把校址定在大连,因为大连有好港口,出海训练方便;有工厂,学生能实习;还有大专院校,能找着懂学问的人。 1949年11月,毛主席亲自批了,人民海军第一所高等学府就在大连老虎滩开建,肖劲光当校长,他当副校长。 建校那阵子难啊,缺老师缺设备,连操场都是师生一起动手修的,他白天跑工厂要零件,晚上跟教授们编教材,到1950年开春,学校就像模像样了。 后来他又被派到国外海军学院留学,回来后当海军参谋长,成了海军建设的顶梁柱。 可就是这么个干实事的人,偏偏遇上了风浪,1965年以后,有人想夺海军的权,在会上指着鼻子骂海军领导,张学思看不下去,当场就跟他们吵。 在牢里,他知道这些人想借他陷害周总理,硬是忍着折磨不吐一句假话。 1970年,他因病被送进医院,周总理让人全力抢救,可已为时已晚,54岁就这么走了。 直到1975年,冤案才平反,海军为他开了平反大会,骨灰被安放在该去的地方。 张学思的路,看着是跟家族拧着来,其实是朝着民族的方向走,张作霖、张学良那代人,想的是保地盘、掌兵权,可在国家被欺负、百姓遭难的时候,这些都护不住东北。 张学思见过日本人的刺刀,见过流民的眼泪,他明白光有枪杆子不行,得有能让国家真正站得住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给他指了条道,不是争个人的权,是为所有人争活路。 他办海军学校的时候,新中国的海军几乎是白手起家,那时候懂海军的人少,他就自己找老师、编教材,知道没技术干部,军舰再好也开不起来。 后来这所学校成了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培养出无数优秀的海军将领,这才是真正的奠基,不是盖几栋楼,是给中国海军种了颗会发芽的种子。 他在会上敢跟李作鹏拍桌子,在牢里宁死不做假证,是心里有杆秤,共产党的干部,服从组织是本分,但不能服从歪理;爱护军队是责任,更不能看着军队被野心家糟践。 他守住的不只是自己的清白,是军队的规矩,是党员的底线。 回头看张学思这一辈子,从少爷到战士,从办校到坐牢,好像总在跟自己较劲,可细想下来,他争的从来不是自己的得失。 放弃农场去搞海军,是为国家争海防;到死不低头,是为真理争尊严,这样的人,不管生在哪个家,走的都是正道。 一个人的价值,从不在出身里,而在选的方向上,张学思用一辈子证明,心里装着国家和人民,脚下的路就永远不会偏。
1970年,北京一个看守所里,张学思没撑过去,时年54岁,他是张作霖的四儿子、张
断代史鉴
2025-07-17 14:55:49
0
阅读:144
红蜘蛛
可惜了,张作霖子侄当中,最垃圾的就是张本学良,可偏偏是这个最垃圾的张本学良,接了张大帅的班![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