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志凯教授说起让印度人老实听话的办法:用伦敦腔或剑桥腔,他啪嗒就矮了半分。

断代史鉴 2025-07-17 16:02:21

近日,高志凯教授说起让印度人老实听话的办法:用伦敦腔或剑桥腔,他啪嗒就矮了半分。印度独立这么久了,为什么还有这种现象呢? 国际问题学者高志凯发现,跟印度人打交道,要是说啥道理都听不进去,你换个纯正的牛津腔或者剑桥腔跟他说,对方一下子就软了,这招他屡试不爽。 在印度加尔各答的威廉堡旁边,那些殖民时代的纪念碑和老建筑还好好地立在那儿,这儿以前可是东印度公司统治整个印度的心脏地带。 周边的纪念馆和博物馆里,殖民时期的油画到现在还挂着给人看呢。 画里面,能看到诗圣泰戈尔的先祖们穿着欧式的衣服,也能看到英国统治者在殖民地过着舒坦日子的样子,他们坐在印度仆人抬着的轿子里,或者骑在仆人牵着的大象上; 在南亚又热又长的夏天里,有仆人给他们摇着人力风扇,端来水果;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参加盛大的舞会和各种庆典,接受印度王公的问候;还有些画是庆祝打赢了某场战争凯旋归来的场景…… 现在跟印度人聊天,常常能让人乐起来,每个人说话的时候,都跟宝莱坞电影里的角色似的,时不时地摇头晃脑,说话的音调高高低低、起起落落,就好像在演歌舞片一样。 而且他们那股子特别的口音,总让人忍不住想笑。 印度这国家不能拿看一般国家的眼光去分析它,这个南亚国家人口超过14亿,已经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了。 作为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的人口数量最多,能占到全国人口的46.3%左右。 除此之外,还有马拉提族、孟加拉族、泰卢固族、泰米尔族等100多个民族,就跟咱们国家有56个民族差不多,只是他们民族数量更多,关系也更复杂。 根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印度有122种“主要语言”,还有1599种其他语言。 这“主要语言”的意思就是,使用的人超过了1万人,其中,使用人口超过100万的语言就有30种。 印地语是印度的第一官方语言,英语是第二官方语言,印地语虽然是第一官方语言,但把它当成母语的人,还不到全国人口的一半。 英语是印度使用人口第二多的语言,仅次于印地语,但把英语当成母语的人特别少,只占全国人口的0.02%左右,大概就25.9万人。 把英语当成第二语言的约有8300万人,当成第三语言的约有4600万。 这么一算,所有会用英语的加起来,大概有1.2亿人,占到印度总人口的10.6%左右,也就是说,差不多10个印度人里,才有1个会说英语。 高志凯说的用牛津腔、剑桥腔跟印度人沟通会管用,根源其实就在印度那段被殖民的历史留下的心理和文化影响。 英国殖民印度的时候,英语被捧成了权力的象征,你要是想进殖民时期的行政体系,想在社会上有地位,就得掌握纯正的英式英语。 时间一长,有些印度人心里就默认了,纯正的英式口音就代表着有权威、上档次,面对这样的口音,自然就容易妥协,殖民时期那种“觉得说英语就高人一等”的想法留到了现在。 英国殖民印度的时间可不短,1757年普拉西战役之后,东印度公司慢慢取代了原来的莫卧儿王朝,开始真正掌控印度。 到了1858年,英国政府代替了东印度公司,正式确立了“英属印度”的殖民统治。 一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这才算结束,这么算下来,英国实实在在控制印度差不多有190年。 殖民的时候,行政、司法和高等教育这些领域,都只用英语,那时候能说英语,就等于拿到了进入精英阶层的门票。 印度独立后,还是把英语当成第二官方语言,在政府部门、法院、大学、跨国公司里,英语还是主要的工作语言,会说英语,就能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找工作也更容易。 而且,会不会说英语在印度几乎成了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志,那些精英阶层,像政府官员、企业家、知识分子,大多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也是他们身份的一种象征。 而底层的人,因为没什么教育资源,很难学好英语,就这么被挡在了好机会之外。 印度到现在都没能完全摆脱殖民的影响,在语言和教育上,英语还是精英教育的核心,印度那些好大学,像德里大学、印度理工学院,主要课程大多用英语讲课。 政治和法律体系也差不多是照着英国来的,印度的议会制、司法体系里的普通法、行政架构,几乎都是从英国抄来的。 比如特别看重牛津、剑桥的学历,婚礼上模仿英国的礼仪,还有高志凯发现的对纯正英式口音的那种反应,这些其实都是殖民时期“觉得西方啥都好”的想法没完全改掉。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