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乘势即位。即位后,李亨给远在蜀中的李隆基写信,请他回来继续做

古今瞭望之窗 2025-07-15 18:14:02

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乘势即位。即位后,李亨给远在蜀中的李隆基写信,请他回来继续做皇帝。谁知,李隆基拒绝了这个提议,只说:“我不回长安,把剑南道给我,我在此终老。”李亨一听,就急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它不仅摧毁了所谓“开元盛世”的幻影,也彻底改变了皇室内部的权力结构,让原本血脉相连的君臣父子,走上了各自为政、彼此防范的道路。 起初,唐玄宗励精图治,凭借一代雄才将大唐推向鼎盛。 然而到了晚年,他逐渐沉迷于声色犬马,政事废弛,朝政多由宠臣杨国忠操持。 与此同时,掌握重兵、地处边塞的节度使安禄山与杨国忠积怨已久。 到了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唐朝震动。李隆基仓促西逃,仓皇之中还在马嵬坡经历了亲手下令赐死杨贵妃的悲剧。 在国家危亡之际,太子李亨并未随父西逃,而是在灵武即位,成为新的皇帝,是为唐肃宗。 他的举动在当时虽有争议,但对稳定局势、号召各地勤王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依靠郭子仪、李光弼等一众将领对叛军展开反攻,逐步夺回失地,使唐朝免于彻底崩溃。可以说,从实际效果上看,李亨确实扮演了中兴者的角色。 但也正因如此,原本的父子关系开始变得尴尬起来。 李隆基并未正式退位,而是被迫离开长安,李亨则是在形势所迫中自行登基。 这种模糊不清的权力交接,让双方都陷入一种微妙又不安的局面。 在战局逐渐稳定之后,李亨出于孝道也好,政治考虑也罢,写信给远在蜀中的李隆基,请求其归政,愿意自己退位再为太子。 令人意外的是,李隆基并未顺水推舟,而是婉拒了儿子的“美意”。 据说,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回长安,把剑南道给我,我在此终老。” 这句话听上去洒脱,仿佛一位看破红尘的长者不愿再涉政事,实则也透露出一种失势后的自我放逐。 他或许清楚,自己已无法掌握朝局,即便回去也不过是被安置的一尊牌位。 然而历史的发展并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 李亨终究没有将剑南道交给李隆基独立掌控,反而以“迎接太上皇”为名,将其迎回长安。 李隆基此时虽被尊为太上皇,但早已没有任何实权。 他住在深宫中,远离朝政,日常生活也被严密管控。 面对儿子的强势,他无力干涉,也无人倚靠。 曾经威震天下的皇帝,如今成了一个孤独的老人,只能在昔日繁华的宫殿里回忆早已远去的盛世时光。 安史之乱撕裂了唐朝的版图,也撕裂了这对父子间原本可以更加坦诚的情感。 他们都曾试图在乱世中稳住局势,也都在自己的立场上尽力而为。 但乱世之中,无人可以独善其身。 皇权的交替,往往不容情感的柔软。这一切,终究成了一段无法弥合的历史裂痕,也让后人叹息不已。

0 阅读:101

猜你喜欢

古今瞭望之窗

古今瞭望之窗

站在高处,瞭望古今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