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的11个后妃 朱高炽这一生,说轻也不轻,说重也不重。 他生在皇族最显赫的一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正统得不能再正统。 可偏偏这个“最该当皇帝”的人,一路走来步步惊心,太子的位置坐得如履薄冰,皇帝的宝座也不过暖了一年便匆匆离世。 他不像他的父亲朱棣那样雷霆万钧,也没有儿子朱瞻基那种少年英才的风姿。 他不喜战马、不擅骑射、不玩政治手腕,身形臃肿,步履迟缓,甚至需要宦官搀扶才能行走。 一个看上去与“皇帝”二字不怎么沾边的人,最终却扛起了明王朝的江山一角。 谁都知道,明成祖朱棣是打出来的天下。靖难之役血雨腥风,父子兵各守一方。朱高炽这个太子,生在刀光剑影之间,活得却像个书生。 他喜欢读书,爱听讲经,武术不过是为了应付家教安排。 他不是个怯弱的人,只是骨子里更倾向于理性与沉稳。 在别人都拿刀说话的时候,他能坐下来写份奏章,这本事其实一点也不比上战场低。 成祖起兵南下的时候,正是这位太子被留守在北京,手里只有一万人马,却硬生生顶住了李景隆的几十万大军。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证明自己能担当大任。 那一年,北京没丢,皇位也没丢。 不过,朱棣始终对这个儿子不太放心。打天下出身的皇帝,总觉得儿子不够“爷们儿”。 比起这个文质彬彬的大儿子,他更看重二儿子朱高煦——那个能上战场、下得厨房的真汉子。 朱高煦在靖难中的表现确实出色,屡次在危急时刻救父亲于绝地。 朱棣甚至私下里说过“世子多疾”,一句话让朱高煦热血上头,误以为皇位会传给他。 这之后,高煦干脆就不装了,一边留在京城观望,一边暗中招兵买马。 表面上听调就藩,实际是天天想着造反。 太子之争就像绳上的结,越拉越紧。 一边是嫡长子正统的身份,一边是次子战功赫赫的威望。朱棣犹豫不定,大臣们也都不敢表态。 解缙、杨士奇、杨荣这些重臣只能用“好圣孙”的说法提醒皇帝: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聪明得很,别轻易废长立幼。 张皇后,这个不怎么起眼的女子,在这场权力的拉锯战里却稳稳站在东宫身后。 她是朱高炽的正妻,也是太子朱瞻基的母亲,一路从燕王妃、太子妃,一直到后来的皇后、太后、太皇太后,始终沉静、得体,从不争风头,却总能在关键时刻起决定作用。 可以说,没有她的镇场,朱高炽未必能坐稳那个几经动摇的储君之位。 等到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的消息传到京城,皇帝的遗诏一到,朱高炽才终于扶正登基。 他并没有急着大肆封赏或者炫耀身份,而是做了一件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平反冤狱。 他一口气释放了夏元吉、吴中这些老臣,恢复了解缙的名誉,还为被“诛十族”的方孝孺昭雪。这些人当年或因为不同政见,或因站错队,被永乐一朝清洗得干干净净。 朱高炽用一纸诏书,把过去的血债一一清理,不是为了替谁出头,而是要让这个国家能稍微松一口气。 他也不喜欢四处征战,当郑和正准备再次下西洋时,他果断叫停了。 不是不想扬国威,而是心疼银子。 他知道,国库不是无底洞。 再说了,百姓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朝廷不能只图风光。 他还提出了将首都迁回南京的设想,北京虽然是军事重地,但地处边陲,气候苦寒,战事频繁。 南京则交通便利、资源丰沛,还有老祖宗朱元璋的陵寝在那儿。从情感、地理到经济,都是更稳当的选择。他甚至派朱瞻基提前南下打点,做好了移都的铺垫。 可惜,这一计划还没走到一半,他就病倒在钦安殿,再也没能起来。 他这一死,留下的不是风波,而是沉默。 明人记事,重德也重灾,朱高炽并没有大错,也没有大功。在位不足一年,没能留下宏图伟业。 但若把时间拉长,从他被立为太子开始到登基这段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做一件事:稳。他稳住了皇权、稳住了朝堂、稳住了接班人。 他也许不曾光芒万丈,但他是那个让江山不会突然震荡的人。 但他身后那场葬礼,却在历史上留下一道冷冽的痕。 殉葬,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皇帝死了,妃嫔得随他走。 朱高炽死后,史书里只提到一个名字:张皇后。而其他妃嫔——根据后来的记载,至少有七人——一个名字也没留下。她们的身份、年龄、入宫的时间,统统没有记载。她们甚至不被视为“人”,只是葬礼仪式上的陪葬品。 而这一制度的悲剧,在朱瞻基即位后愈发凸显。 宣宗去世时,十位妃嫔被殉葬。郭爱就是其中之一。 她刚进宫没几天,可能连皇帝的脸都没见过,就被拉去殉葬。 在临死前,她写下一首诗,最后一句是:“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一位年轻女子,毫无权利地被推入死地,只因皇帝驾崩,规矩如此。 她们不是病死,不是老去,是活生生地被制度送走。 朱高炽的那七位妃嫔,连诗都没留下。 她们是谁,有没有人爱过她们,有没有家人期盼她们回音,都没人知道。 她们死得寂静,埋得悄无声息。而这个制度,直到明英宗临终前,才终于被废除。 他留下一道口谕,明确表示不再允许后妃殉葬。这也算是对过去一个迟来的交代。
朱高炽的11个后妃 朱高炽这一生,说轻也不轻,说重也不重。 他生在皇族最显赫的一
云隐幽谷觅仙踪
2025-07-19 23:37:06
0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