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陕北知青发烧打针,成就一段跨越半世纪的情缘

英雄侠义 2025-07-15 16:10:37

1973年陕北延安张家坪村的雨天,赤脚医生张秀巧裹着塑料布往知青点跑,裤脚溅满泥点,怀里的医药箱被雨水泡得发皱。推开门,土炕上的北京知青王文清正蜷成虾米,脸烧得通红,额上搭着湿毛巾,迷迷糊糊喊着“大夫”。

量完体温39度,典型的疟疾症状。张秀巧翻出珍藏的柴胡注射液,消毒时见王文清耳尖通红,他手忙脚乱要掀被子:“大夫,我自己来?”张秀巧憋着笑按住他:“别闹,针要打在屁股上。”小伙子瞬间僵成木头,连呼吸都轻了。这细皮嫩肉的城里娃,平时干活怕晒黑,哪经历过这阵仗。

第二天复查,王文清蔫头耷脑说“针眼疼”,张秀巧蹲下来检查,除了淡红的针孔连肿都没肿。一来二去她摸出门道:这小伙子哪是真疼?总找借口往诊所跑,量血压时帮她整理药柜,测体温时把旧血压计擦得锃亮,甚至说头晕却蹲在灶前给她煮红糖姜茶,热气糊了眼镜片。

村里人都看在眼里,这北京知青干活不挑肥拣瘦,修水渠扛石头比老乡还卖力,分自留地把向阳地块让给五保户。羊群闹纠纷时,他掏出皱巴巴的《农业六十条》念法条,愣是劝住了要抢羊的愣头青。“这娃有文化,心眼儿正”,村里老太太们夸他时,张秀巧总红着脸应和。

王文清会从县城捎雪花膏,说“大夫辛苦”;蹲在门槛上讲北京的胡同、故宫的琉璃瓦,眼睛亮得像星星。张秀巧原本觉得嫁个村里汉子就行,可他往诊所一站,她突然就不想嫁别人了。1975年秋,老槐树下敲锣打鼓,张秀巧穿红布衫,王文清套洗得发白的蓝中山装,村支书用广播喇叭念段毛主席语录,就算办了婚礼。

日子像延河水不紧不慢淌,1978年王文清被县邮电局相中,却坚持把户口留在村里,要回村设代办点通电话。他白天骑车去县城上班,晚上帮张秀巧整药柜,周末背相机给老乡拍全家福寄回北京。

如今张家坪土坯房换成砖瓦房,村口立着“知青故里”石碑。老两口坐在葡萄架下剥玉米,王文清会突然问:“还记得1973年那针吗?”张秀巧就笑:“咋不记得?要不是那针,我咋会遇上你。”院子里当年带来的月季,每年春天开得正艳,像极了那段清贫却富足的岁月。

0 阅读:8
英雄侠义

英雄侠义

学点课外知识,更好闯荡江湖,点关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