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要被拆除?2003年开工,耗费34亿占据北京黄金地段,每年维护费用高达8000万,这座曾被外媒断言“注定荒废”的钢铁巨兽,如今到底是赔本买卖还是战略资产。 “拆除‘鸟巢’?”这句听起来匪夷所思的问话,在十几年前,却真实地盘旋在北京上空。 这个耗资近34亿,坐镇在京城最好位置的钢铁巨兽,从它问世以来,一直饱受争议。 外媒曾冷酷断言它“注定荒废”,不过是一头昂贵的“白象”——看着风光,实则烧钱又无用。 再加上一年八千万的维护费用,更是让人无法释怀。 这究竟是一笔赔本买卖,还是早已超越金钱的国家战略资产? 这一切,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这座钢铁巨兽的诞生,本身就是一部传奇。 2002年,北京为奥运主场馆在全球招标,最终瑞士建筑大师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鸟巢”方案惊艳全场。 它的设计灵感,既有鸟类筑巢的自然形态,也暗含中国传统陶瓷的纹理,寓意“孕育生命的摇篮”,东方神韵与现代美学在此交汇。 可是要把图纸变为现实,挑战超乎想象。 在建造期间共使用了4万2千吨钢铁,这在那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更棘手的是,那种实现复杂网状结构所需的高强度Q460E钢材,国内外都无法量产。 面对困境,中国科研团队没有退路,硬是自主研发出了“鸟巢钢”,不仅为场馆铺平了道路,也顺势推动了中国钢铁技术的飞跃。 施工的难度同样惊人。每一根钢梁的弯曲角度都不同,定位必须精确到毫米。 在零下20度的严寒里,焊工们要处理长达300多公里的焊缝,也正是在这里,中国首创的直轨焊接机器人登场,将钢结构建筑带入了自动化时代。 即使后来为了控制成本,中外团队忍痛砍掉了原计划中的可开启屋顶,预算还是从22.67亿一路飙升到近34亿。 这笔巨额超支立刻引爆了舆论:这东西真的值吗?奥运会一结束,它会不会就此闲置? 谁知,奥运的烟火散尽,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能容纳9.1万人的巨大体量,从昔日的荣光变成了甜蜜的负担。 日常的中超比赛坐不满,小型的文艺演出又撑不起场面,这让鸟巢的定位变得异常尴尬。 更要命的是,每年8000万的维护费像个无底洞,其中光电费就超过1200万,还要定期给庞大的钢结构刷防腐漆、更换膜结构。 起初几年,它几乎全靠国家输血维持,加上巨额的建造成本和贷款利息,一度严重亏损。 外媒的预言似乎句句应验,他们纷纷拿出雅典、首尔等奥运场馆赛后惨淡的例子,就差把“失败”两个字刻在鸟巢的门上了。 在国内,批评声也此起彼伏,许多人直斥其为“面子工程”,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 那时主张拆除的声音确实不小,认为留着它就是个累赘。 不过运营团队硬是没认输,他们愣是把一手“烂牌”给盘活了。 既然大型赛事可遇不可求,那就另辟蹊径,搞多元化经营。 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一场成龙演唱会让鸟巢座无虚席,赚得盆满钵满。 这一下彻底打开了思路:谁说体育场只能搞比赛?从此,鸟巢的运营模式全面转型。 他们打出的第一张牌是“旅游+”。 凭借北京新地标的巨大号召力,鸟巢成了热门旅游景点。 十几年间,几千万游客带来了稳定的门票收入,仅2024年预计就将接待游客超400万,贡献门票收入1.5亿。 第二张牌,则是专攻金字塔尖的大型活动。 既然小活动不划算,那就只做盛事。 从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到五月天、刘德华等巨星演唱会,鸟巢几乎每两周就有一场大戏上演,场场爆满。 再加上品牌授权、广告合作、豪华包厢出租等商业开发,一套组合拳下来,效果立竿见影。 截至2020年,“鸟巢”的总收益已达到五十亿人民币左右,早就收回了建造所需的折旧及维修费用。 如今其年均活动超过60场,年收入轻松突破4亿,彻底粉碎了“赔钱货”的质疑,成了全球奥运场馆赛后运营的典范。 但如果只用钱来算这笔账,又看轻了鸟巢。 它首先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见证。 2008年,它承载了亿万人的奥运梦;2022年,它又在冬奥会上惊艳世界,成为全球唯一的“双奥场馆”。 这份独一无二的荣耀,让它成了现代中国的名片,被印上邮票,出现在电影里,被全球几十亿人所熟知。 进一步看,它的建造过程倒逼了中国工程技术的整体进步。 从“鸟巢钢”到焊接机器人,这些技术遗产的价值难以估量。 鸟巢的成功还点燃了整个奥林匹克公园片区。如今这里酒店、商业、景点林立,成了北京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自2014年成为北京马拉松的起点后,更是激发了全民的运动热情。 信息来源:奢侈成风难经营 鸟巢年维护费高达8000万 2012-07-31 11:12 来源:山东商报
时隔10年再回北京,感觉北京的人变少了,是我的错觉,还是北漂都选择回乡了?
【1评论】【2点赞】
用户10xxx13
哪怕他现在真的盈利,还是认为当时更应把钱花在加活动顶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