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过大凉山,刘伯承致信川军许剑霜:“让个路!”谁知,许剑霜回信却

品古观今吖 2025-07-15 11:27:45

1935年,红军过大凉山,刘伯承致信川军许剑霜:“让个路!” 谁知,许剑霜回信却说:“助兄北行!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5月,红军长征的脚步踏入四川大凉山,眼前是险峻的山路和川军布下的重重防线,蒋介石下了死命令,要把红军困死在这片崇山峻岭之中。

刘伯承站在队伍最前面,望着远处德昌城的轮廓,眉头紧锁,弹药不足,战士疲惫,硬闯肯定伤亡惨重。

没曾想就在这时,侦察兵带回一个消息,守城的川军将领,正是他九年前在泸州起义时并肩作战的老战友许剑霜。

刘伯承立刻找来一张皱巴巴的纸,写下短短几行字:“老弟,念泸州共事之情,放条路吧!”他特意提到当年许剑霜扛着机枪冲锋的往事,生怕对方认不出自己的笔迹。

不过,这封信要是落到川军高层手里,两人都得掉脑袋,他找来侦察员张志远,让他扮成国民党军官,冒死送信。

许剑霜接到信后,盯着那熟悉的字迹愣了很久,九年前,他和刘伯承一起在泸州起义,两人曾对着枪林弹雨发过誓,要一起救国救民。

后来起义失败,他回到川军,刘伯承去了红军,两人走上了不同的路,现在,老战友带着队伍走到了生死关头,他该怎么办?

放行就是背叛上司刘文辉,不放就是看着红军全军覆没,那一夜,许剑霜在指挥部里踱步到天亮,最终提笔写下四个字:“助兄北行!”

那年5月17日凌晨,红军悄悄靠近德昌城,按照许剑霜的安排,城南的守军早已撤走,只留下几个士兵象征性地放了几枪就撤退了,红军没费一兵一卒就通过了这道天险。

事后许剑霜向上级报告,说红军攻势太猛,实在挡不住,刘文辉虽然怀疑,但找不到证据,只能把他撤职查办,关了一段时间,而红军则趁着这个机会,迅速穿过大凉山,直奔彝区。

这段往事后来被很多人提起,有人说许剑霜是冒着杀头的风险帮了红军,也有人说他早就对国民党的腐败失望透顶。

但不管怎么说,他的那四个字,确实改写了红军的命运,没有德昌的顺利通过,红军可能就赶不上后来的彝海结盟,更别说抢渡大渡河了。

刘伯承晚年经常提起这件事,说许剑霜的那封信,救了整个红军先遣队。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一个看似微小的决定,却能改变整个大局,许剑霜的选择,不仅让红军突破了蒋介石的封锁,也让川军内部开始动摇。

红军路过时纪律严明,不抢粮不扰民,和国民党宣传的“土匪”形象完全不同,许多川军士兵私下嘀咕:“这哪像匪啊?”这种对比,无形中动摇了国民党军队的军心。

1937年抗战爆发后,许剑霜通过地下党再次和共产党取得联系,暗中为前线送物资。

他始终没忘记当年和刘伯承一起许下的救国誓言,虽然身在川军,心却一直向着民族大义。

1955年,他在成都默默离世,1989年被追认为中共党员,而刘伯承则带着这支从大凉山突围的部队,一路打到陕北,后来又指挥八路军129师在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回过头看,1935年大凉山上的那封信,不仅是个人情谊的见证,更是历史关键时刻的一次智慧抉择。

红军长征能成功,靠的不只是枪杆子,更是人心,刘伯承写信时抓住了这份情谊,许剑霜回信时守住了民族大义。

两人虽然身处敌对阵营,却在那个紧要关头,默契地完成了一次足以改变历史的配合。

0 阅读:44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