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工大女被开除事件的调查结果出来了! 据“新浪热点”所做调查,51%的投票者反

醉卧桃花眠 2025-07-15 08:39:34

大连工大女被开除事件的调查结果出来了! 据“新浪热点”所做调查,51%的投票者反对大连工大开除李某某,47%的人支持学校对她的开除处分。 新浪热点最新民调数据显示,大连工业大学对李某某(李欣莳)拟开除学籍一事在社会上引发了激烈分歧:51%反对开除,47%支持开除,仅有2%未表态。支持与反对的比例相差4个百分点,这种近乎均分的民意分布,反映出事件背后多种社会矛盾的相互碰撞。 下面从争议焦点以及法律、伦理维度进行分析: 一、反对开除的核心论点(51%) 1. 隐私权侵害与责任错位 - 李欣莳首先是隐私泄露的受害者。乌克兰选手Zeus恶意传播私密视频并发表侮辱性言论(如“中国女孩一天被征服”),涉嫌违反《刑法》中的传播淫秽物品罪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但因其身处乌克兰,至今未被追责。 - 校方在“拟开除”阶段公布全名,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敏感信息的处理原则,也与《民法典》中隐私权保护的精神相违背。律师指出,匿名公告同样能达到送达目的,校方的操作存在程序上的瑕疵。 2. 校规条款的合法性与比例原则 - 校方依据《大连工业大学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第十九条第六款“与外国人不正当交往,有损国格、校誉”进行顶格处罚,但该条款存在两个争议点: - 定义模糊:没有明确“不正当交往”的界限,将私人道德问题过度政治化为“国格受损”。 - 比例失衡:校规中“未婚性行为”一般仅记过,而涉及外国人就直接开除,被质疑存在选择性严惩。 - 法律界认为,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处分应遵循梯度原则(警告→记过→开除),校方跳过前置程序涉嫌程序不当。 3. 性别双重标准与网暴叠加伤害 - 舆论对男女当事人的追责失衡:Zeus作为侵权的主导者没有受到道德谴责,而李欣莳却因私德问题遭受全网批判。 - 与男性涉性丑闻案例(如浙大学生强奸罪留校察看)对比,凸显出处罚尺度的不同。 二、支持开除的核心论点(47%) 1. 校规刚性维护与集体声誉 - 支持者强调,李欣莳的行为客观上引发了国际负面舆情(如“Easy Girl”标签的扩散),损害了中国女性形象和校誉,符合校规中“有损校誉”的界定。 - 校方坚称程序合规,在尝试直接、邮寄、留置送达无果后启动公告送达,符合行政程序。 2. 道德底线与警示意义 - 部分观点认为,她的行为违背公序良俗(涉婚外情、背叛男友),开除是捍卫道德底线的必要手段。 -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需要通过严厉处分来传递行为边界,防止类似事件发酵。 三、争议背后的深层社会命题 1. 高校管理边界与校规滞后性 - 校规中的“禁止未婚性行为”“涉外国人特殊条款”等被批评脱离现实,干预了成人的私域自主权。 - 学者建议高校修订模糊条款,区分私人行为与公共影响的界限,建立处分梯度标准。 2. 教育本质:惩罚还是教化? - 大V留几手呼吁:“社会应治病救人,而非让其社会性死亡。”开除学籍会终结其受教育权,可能阻断改正的途径;而留校察看并辅以心理辅导、公益服务等,更符合教育的初衷。 - 对比国外高校类似案例(如哈佛学术不端适用留校察看),处分开除需要证明行为与学术能力直接相关,否则涉嫌越权。 3. 网络暴力与制度救济缺失 - 从隐私泄露到校方实名公告,多重曝光让当事人承受“社会性死亡”。但校方没有建立隐私侵权援助机制,反而加重了伤害。 - 法律界呼吁跨国追责Zeus(如限制入境),并推动《网络安全法》强化平台对隐私泄露内容的删除义务。 争议的本质是规则与人性化的碰撞。 开除与否的争论,实际上是校规刚性执行与个体救济包容之间的价值选择。如果校方最终坚持开除,就需要以明确的证据证明行为与“国格受损”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完善申诉渠道;如果重新考虑,则可以探索中间路径(如留校察看 + 社区服务),既维护规则的权威,又保留教育的温度。 长远来看,高校需要推动校规合法性审查,将隐私保护、网络伦理纳入通识教育,并建立侵权援助机制——规则的意义不在于毁灭而在于警示,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在于切割而在于救赎。 舆论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分裂。 对此,你有何看法?

0 阅读:115

评论列表

水元

水元

5
2025-07-15 09:07

你调查的数据那来的

血手真人

血手真人

5
2025-07-15 08:52

呸 稍微看下就知道不同意的是什么货色

游戏人间

游戏人间

3
2025-07-15 09:15

渣女爱渣女,一起骗老百姓,渣女希望所有女人都胡来,都找不到好男人,都没好家庭。

猜你喜欢

醉卧桃花眠

醉卧桃花眠

感谢各位的关注与支持,期待与您共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