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肺“三字经”:土要肥、水要足、气要旺!
现在的人,一咳嗽就光想着治肺,跟那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有啥区别?肺就是个娇气包,光哄它没用,得给它找靠山!中医讲:培士生金、养阴生金、补气生金。这些古法操作,不是玄学,是中医里被低估的绝技。
为啥有人咳了小半年,吃啥药都不见好?脾虚的,吃进去的东西都化不成营养;肾亏的,气都接不上来;气血不足的,肺想干活都没劲儿!这三样不调理,光往肺上使劲儿,那不是白费功夫嘛!这就跟种树一个理儿,根烂了你光给叶子喷水,顶屁用!所以搞定这三:脾、肾、气血,比什么猛药、猛补更管用。
培士生金
现在的病人啊,一咳嗽就想着消炎,打抗生素,这跟庄稼蔫了不施肥光打农药有啥两样?老祖宗在《内经》里写得明明白白:脾是大地,肺是庄稼。地不肥,苗能壮吗?
你们年轻人总问我:为啥老感冒?为啥总气短?我告诉你们:十个人里有九个是脾胃先垮的!脾虚的人,吃进去的饭都变不成气血,肺拿啥来养?这就跟工厂没原料,机器再先进也出不来货啊!中医管这叫做:脾土塌陷,金气无源。
知道为啥老话说:脾胃一虚,百病丛生?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是自然规律。你看那贫瘠的土地,能长出好庄稼吗?所以,那些动不动就肺炎、哮喘的,多半是脾胃这个"后勤部"先出了问题!
有人说,不就是补脾嘛,加点健脾药不就行了?想简单了,补脾不是堆药,是要看体质、看气血、看寒热虚实。
比如瘦弱怕冷的用四君子汤打底,痰多的配二陈汤,气虚厉害的加黄芪等等可别自。可不是自己瞎抓药!去年有个小伙子乱吃健脾药,结果上火流鼻血来找我,这不是胡闹嘛!
养阴生金
一到秋冬,多少人嗓子眼干得冒火,咳得五脏六腑都快出来了,去医院查吧,也没发炎,大夫都挠头。这其实就是身子里的水不够了,肺就像被太阳烤干的树叶,没了滋润,不咳才怪。咱身体里的阴就跟浇花的水似的,能让肺润润的。要是阴亏了,肺就干得难受,上火、干咳这些毛病全找上门。肺这娇贵玩意儿,就喜欢润润的环境,阴液足了,它才能好好干活,不闹脾气。
有人说,那多喝水不就完了?哪有这么简单!这阴液可不是白开水能补上的,它是咱身体里自己长出来的 “营养液”。就像地里的庄稼,光浇水不够,还得有合适的养分,肺也一样,得靠对的东西来滋阴。
沙参、麦冬、百合这些玩意儿,看着不起眼,却是养肺的好帮手。它们就像给肺悄悄 “洒水施肥”,慢慢把干巴的肺润起来。这就是为啥养阴能生金,让肺硬朗起来,都是有道理的。
补气生金
补气生金是调肺的王牌。气不足,肺就像没上发条的风扇,喘得厉害还特累,这可不是普通的累,浑身没劲、打不起精神,就像车没油。
补气关键在脾,别乱吃人参,吃多了上火搅乱气血。用黄芪、党参、太子参这些性子温和的,补气得稳。
补气得护住元气,别熬夜、别吃生冷、别发火,这些都特耗气。气得慢慢养,像喂小鸡似的细水长流,猛药不管用。气血虚的人用药得细致,急不得,就像不能给小苗浇热水。
气足了才能推着肺好好工作,就像风够大船才稳。肺有气撑着,呼吸顺,就不容易出毛病,这都是老辈琢磨出的理儿。
这三大绝技,听着容易做着难。每个人体质都不一样,脾虚、气虚、阴虚常常搅在一起,分不清主次就瞎补,只会越补越差。
就说吧,脾虚的人猛滋阴,会加重湿气;阴虚火旺的人硬补脾气,火更大。人体状态是随时变的,早上脾虚重,中午气虚显,晚上可能就阴虚上火了。好中医得跟着这变化调整方子,不是一张方子用到头。
古人说顺时养生,是因为气血跟着时间走。上午脾气旺,傍晚肺气弱,顺着时辰补才管用,硬来只会白费劲。
培土生金得慢慢来,脾胃强了,肺才有靠山;脾胃虚了,肺就像风中的小火苗,不经折腾。
养阴生金得看季节,秋冬是好时候,这会儿不润肺,来年春天咳嗽、哮喘、过敏全找上门。
补气生金得全年抓,但也有讲究。夏天补气轻点,冬天可以稍重点,春秋灵活调整,不能一刀切。
所以别老盯着肺了,高手都从脾、气、阴下手,悄悄把肺养好。这三招看着老,其实是中医的真本事。懂的人,冬天不感冒,春天不过敏,夏天不中暑,秋天不咳嗽。
那些总说自己体质差、老生病的,就是没明白中医的道理。养肺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系统调理。真正会养生的,不靠药和补品,靠日常慢慢养,把身体打造成能自己修复的强机器,外面再怎么折腾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