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一共有一妻九妾、17个儿子、15个女儿,加上服侍的仆人、司机、园丁、厨师等

西门大妈啊 2025-07-14 13:35:35

袁世凯一共有一妻九妾、17个儿子、15个女儿,加上服侍的仆人、司机、园丁、厨师等,怎么也要二三百人。管理这么一大家子,肯定要有章程,而袁世凯结合自己带兵和从政的经验,制定了一种算是融合了官僚体制和军事化等级制度的内战管理体系。

首先是月钱,所有的姨太太的月钱是按照工龄来发放的,最低的80元,最高的100元,主打一个有差距,但差距不算太大。每生一个儿子,月钱加3元,后来当了大总统后这个标准提升为6元,但生女儿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奖励。如果出现违规违纪,也有对应的惩罚措施,比如九姨太因为赌博,被扣了俩月月钱。

少爷小姐们的月钱不太清楚,想来成年的少爷们总不会比姨太太少。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有奶妈照顾,男孩到了六七岁开始会有男仆看管,估计是为了让少爷们更有“阳刚之气”。每个孩子都会有丫鬟一两人。

感觉并不多?比红楼梦里面排场小多了?

袁世凯本人有“上差”,也就是高级男仆4-5人,房里有两名女仆服侍生活起居。另外还有20多个办公人员,每个办公人员各有一个跑腿的听差。袁府还有理发师1人,管理电灯的2人,园丁4人,修缮房屋的5-6人,轿夫十余人,跑腿的听差4-5人,甚至还有专门熬参茸汤者1人。另外还有一些仆人的儿子,干点杂活,这就没法数了。

袁世凯本人作风其实很...不能叫朴素,但确实不算很讲究。一家子只有他因为应酬,经常穿绸缎貂皮,其他人都是以洋布为主,款式也简单朴素。袁世凯在饮食上的偏好也很直白,只要有鸡鸭鱼肉就行,菜式并不很惊喜,主打一个量大管饱。他也不太允许其他人太讲究,所有人的饭菜都是大厨房统一供应,除了正房于氏,都不允许设小厨房。这也不是因为敬重于氏,主要是袁世凯不想看见她,一看到就烦...

袁家每餐的主食是米饭和馒头,一年到头几乎都不换菜样,每顿饭都要大家一起吃,除了特殊情况不能单独吃。每个姨太太还要轮值做拿手菜,比如五姨太几乎天天给袁世凯做他喜欢的红烧肉和韭黄炒肉。如果各房有人过生日的话,由该房姨太太自己包饺子或者擀面条送来大家一起吃。

不是,这生日不过不行吗?累不累啊...

袁世凯治家,主打一个公平,一视同仁,和今天穆斯林娶的四个老婆一样,每个人的衣服、首饰规格都一毛一样,甚至在侍寝方面,袁世凯给每位姨太太的机会和时间都是均等的。他晚年由五、六、七、八、九这几位姨太太侍寝,每人一周,我怀疑来了大姨妈都不例外。对于年长的姨太们,他也会时常探望,陪她们聊天,连他最厌恶的于氏都不例外。除此以外,他还经常给自己的生母和养母(他被过继给伯父)请安问好。

不是,这人精力无限啊???

袁世凯虽然自己没考中科举,但是特别重视教育,而且还不光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连西学也很重视。他很早就在自己家设立了家塾,分为“男馆”和“女馆”,所有姨太太、少爷、小姐、孙辈甚至袁家亲戚、门生都可以来上学。

袁世凯为男生们聘请了汉文教员、英文教员、书法老师,甚至还购置了物理化学仪器各一份,供实验教学使用。到了天津后,他觉得这个英文教员说的英文不够正宗,又让南开大学校长推荐了一位英籍牧师苏道味专教英文。教员们每月月初发薪,每年有一个月寒假和一个月暑假,薪水不详,但假期的“路费补贴”就有40元,还有其他一些药材作为福利。不过教员们住的据说就是普通房屋,并不特别宽敞华丽,这也很符合袁世凯的生活作风。

因为男女大防,女馆设在袁家大宅中,女先生也住在家中,给姨太太和小姐们上课。袁世凯为了督促姨太太和女儿儿媳们上课,给每个人都像阿里一样起了个学堂“花名”。比如五姨太叫“志学”,六姨太叫“勉学”,八姨太叫“潜学”,九姨太叫“勤学”,期末还有考试,考不及格要扣月钱...

但姨太太们毕竟主要工作是此后袁世凯,所以经常要请假去准备袁世凯需要的或者喜欢的东西,也要照看子女,所以课堂纪律也就那样,更谈不上什么教学质量了。不过袁世凯也没打算让这些恨不得是半文盲水平的姨太太学物理化学,女馆的课程仅有认字、简单的诗文、种桑、养蚕、织布、记账、算数等。后来因为于氏曾因不懂握手导致在外宾面前失仪,又增加了礼仪课程和英文教学。一事不烦二主,英文就找了男馆苏道味老师的女儿来教,而汉文老师的人选,袁世凯则颇费了一番苦心。

他为了请到合适的老师,专门去问了吕碧城,吕碧城就给他推荐了自己当总教习的北洋女子公学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名叫周道如,书香门第,父亲也是科甲出身(袁世凯:好好好除了我都是),只可惜父亲病逝,家道中落,从北洋女子公学毕业后,留在附属小学当老师补贴家用。吕碧城对周道如赞不绝口,极力推荐,于是袁家所有姨太太、女儿、儿媳都成了她的学生。

周道如学问渊博,举止娴雅,和袁家上下关系都非常好,尤其和袁克文投缘。袁世凯下野时,周道如准备辞职,袁克文带着一群弟妹苦苦挽留,周道如也不忍抛下日夜相处的小朋友们,就跟着他们一起回了河南老家。袁世凯也因此对周道如刮目相看,认为她是“自己人”。后来袁世凯当上了大总统后,对她越发尊敬,她在袁家地位也越来越高,她是除了正房于氏之外,唯一一个有小厨房的人。

周道如在袁家十几年,她教导的孩子都生了孩子了,她却一直孑然一身。大家自然希望周老师找个好归宿,最好是去人品好地位高的家庭做正室,周道如当时三十多了,这个岁数别说那个年代,就是这个年代都不那么好找。差一点的门第,周道如也看不上,袁家也觉得委屈了她,高不成低不就的,一年一年就这么拖下来了。

就在大家都头疼周老师的终身大事的时候,突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冯国璋的老婆死了!

袁家人一看,天降女婿啊!于是兵分两路,男的去劝冯国璋,女的去劝周道如。为了促成这门婚事,袁世凯甚至动用了自己榜眼出身的秘书夏寿田,让他写了一封声情并茂的书信,向冯国璋提亲。

冯国璋本来就很满意周道如本人的素质,一看还能借机和大总统拉拉关系,就更愿意了。他当时在南京驻守,甚至表示要北上亲自迎亲。一时间,新华宫女先生嫁江南王冯大将军,成了街头巷尾的佳话。

袁世凯认了周道如做干女儿,按照女儿的规格给她置办了丰厚的嫁妆,还让自己的三姨太一路送嫁到南京。花车刚到南京城门,冯国璋就用接待大总统的礼仪鸣礼炮二十响欢迎了未婚妻。婚礼更是场面宏大,喜庆非常。安徽督年倪嗣冲专门写了一副对联:

将略褐轻裘,夺龙蟠虎踞,好作洞房,从兹儿女莫愁,想顾曲英姿,当不愧小乔夫婿;

家风起芜搂,喜裙布荆钗,迎来琼岛,为报湖山罨画,有执柯元首,始得归大树将军。

婚后,冯国璋冯国璋六十大寿,周道如刚好四十岁,夫妇合成“百岁双寿”,南京城再次张灯结彩庆寿。袁世凯也送来贺礼,看起来俩人十分亲睦,但真的到袁世凯称帝的时候,冯国璋就不论私谊了,通电反对帝制,拒不发兵镇压护国运动。

袁世凯死后,经过北洋一番激烈的争斗,走马灯一般的换人,冯国璋成了正式大总统。他带着夫人周道如,重回了她生活十多年的新华宫。而这一切巨变,只用了三年时间。

周道如后来生病,医治无效去世,而冯国璋正忙着搞段祺瑞,根本无暇顾及这位继室。反倒是二公子袁克文,为这位曾经的老师,也算是自己的“姐姐”撰写了一副挽联:

为国披肝胆,为家呕心血,生误于医,一夜悲风腾四海;

论文兼师友,论亲逾骨肉,死不能别,九原遗恨付千秋!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来,冯国璋是冯巩的太爷爷,那么周道如也算是冯巩的(继)太奶奶。如果周道如算是袁世凯的义女的话,那么冯巩岂不是也算是袁世凯的玄孙?

粉丝们,我想死你们啦!

0 阅读:37
西门大妈啊

西门大妈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