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汉族主政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唯一拥有海权的朝代,郑和下西洋正逢大明鼎盛时期,那时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足以说明大明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这一句听起来像是对古代的夸张形容,实则是历史事实。几百年前,世界各地还在为航线、图谱、帆船技术发愁时,大明已经能派出上万人、数百艘宝船组成的舰队,跨越半个地球,周游几十个国家,甚至到达今天的非洲东海岸。那不是探险,是例行任务;那不是表演,是国威展示。 船从龙江关起锚,顺江而下,驶入南海,转入马六甲海峡,再横穿印度洋。这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标准路线。出发时,浩浩荡荡几万人,战船、补给船、运货船齐头并进,宝船如山,桅杆如林。每艘船能容纳数百人,单船长度就超过今天的航母。没人怀疑它们的存在,因为外国史料、阿拉伯古籍、非洲部落传说里,都有这些东方巨舰留下的痕迹。 第一次下西洋,舰队沿着东南亚、南亚,一路走到斯里兰卡,收到了第一批来自海外的朝贡国信物。此后每次出航,队伍规模越来越大,航线也越来越远,最远一次抵达东非摩加迪沙,再转到红海门户的麦加,震惊了整个伊斯兰世界。 但郑和的目的不是占领,也不是贸易。他们不建港口,不设殖民,不强征土地。他们的使命,是展示大明国威,把礼仪带出去,把威信立起来。大明朝要的,不是利益交换,而是规则制定权。只要愿意入贡,就能得到明朝的礼品、回礼和安全保障。几十个国家响应,形成一个海上朝贡体系。这不是现代意义的殖民地网络,但在精神影响力上,甚至比殖民更深入。 朝廷不是没人质疑这笔投入。造船、养兵、后勤花费巨大,有人觉得划不来。但朱棣坚持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要在“天子守国门”的格局之外,打出一张“天下共主”的名片。他需要让全世界看到,大明不仅守得住边疆,还能走得出去,还能号令远洋。他不想让中国只做个陆权国家,而是要让大明成为“海陆双全”的强国。 对比之下,欧洲才刚刚起步。葡萄牙、荷兰、英国这些后来的海权强国,在当时还在为绕过非洲苦苦摸索,造船技术也刚从桨帆船迈入帆桅混合时代。郑和出航比哥伦布早近90年,比达·伽马还早八十年。当时的大明,不仅领先世界一步,而是领先整个航海时代一个世代。 而支撑这一切的,是大明完备的国家能力。从技术上讲,宝船长度可达140米,宽56米,比同时期欧洲船只大出数倍。内部设有仓储、居住、导航、战斗功能,能抗风抗浪,还能远距离作战。 从制度上讲,明朝拥有完整的造船厂管理、远洋指挥系统、海图绘制队伍,以及配套后勤体系。导航依靠指南针、牵星板,沿途港口有固定补给点,军政分工清晰,甚至还设有“翻译局”对接各国使节语言。 但明朝最让人叹服的,不是船大、钱多、能走,而是它不贪。它不以航行为扩张工具,不以强势为掠夺手段。郑和舰队多次击退海盗、护送商队,却从不夺取港口主权。甚至当锡兰国王背信毁约,郑和也只是捉人示威,并未进行长期控制。这种克制,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格局。大明有力量统治海上,却选择以恩威并济的方式建立影响力。 郑和的船队最后一次出航,是他人生的谢幕之旅。他病逝在途中,葬于海上。而此后,明朝的海权也逐渐收缩。中枢不再支持远洋,工部减少预算,民间船厂限制建船,最终进入海禁时期。一个曾经足以引领世界的航海强国,主动关上了自己的门户,把世界的主导权拱手让出。 而就在明朝退海之际,欧洲人开始了他们的全球扩张。葡萄牙进入印度洋,荷兰控制马六甲,西班牙横渡太平洋,英国建立海军强国地位。他们打的是殖民战争,掠的是土地、矿产和人口。而他们学的,正是曾经由郑和开启的远洋航线,所不同的是,欧洲人将“远航”变成了“征服”。 有人说,明朝的选择,是战略上的短视。也有人说,是内政需要压倒了外部探索。但从历史回望来看,郑和下西洋,是一次未竟的全球计划,是一次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实验。只可惜,它停在了高潮时。 那时的大明,确实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确实能到达世界任何角落,确实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路径上走得最远。它没有建殖民地,却建立了世界认同;它没有扩张国土,却扩张了文明影响;它没有用炮火说话,却让几十国臣服。这种“软实力的顶峰”,今天看来,依然让人惊叹。 所以当我们再看那句“明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不再只是民族自豪感的情绪表达,而是一段真实存在的历史。那是一次国家、技术、外交、文明的集体爆发,也是一次我们曾领先世界,却主动退出世界舞台的壮阔尝试。 郑和下西洋,既是明朝的巅峰,也是它的转折。从此以后,海权不再属于东方,而属于向西驶来的风帆。而这段辉煌,被写进史书,也留给后人无尽叹息。
明朝是汉族主政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唯一拥有海权的朝代,郑和下西洋正
蓝贵的过去
2025-07-14 11:21:13
0
阅读:47
用户11xxx47
朱棣迁都北京,修建北京城墙和紫禁城、明长城,疏通京杭大运河,建大报恩寺,五征蒙古,修编永乐大典,费用从何而来?就是靠郑和下西洋贸易而得来的,把中国的瓷器香料绫罗绸缎换成金银珠宝,才能支撑朱棣的挥霍。后来的地方豪强和官员,为了避免财富落入国库,自己独吞肥肉,把出海贸易说成劳民伤财,销毁海船图纸,并不惜勾结日本浪人,制造倭寇扰乱海疆,自己却乘机走私货物,独揽海外贸易利益,制造明朝闭关锁国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