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无论谁当总统,都对中国不友好?说句难听的,奥巴马前头那几任美国总统,已经算不错了,真要下狠手,这会多少人都吃不上饭了。 看起来像是总统个人态度的问题,实际上根子远比想象中深。从冷战初期到现在,换了多少总统,改了多少外交策略,但唯独一个方向没变——对中国强硬、提防、牵制,哪怕表面偶尔笑一笑,底下全是拳头。不分党派,不看人选,换谁坐进白宫,都得硬着来。这不是谁想挑事,而是制度决定的游戏规则,利益摆在那,谁都绕不开。 中美关系的起点,就不是和平竞争。那时候,美国把中国看成冷战战场上的另一个棋子。朝鲜打得正酣,台海局势拉紧,冷战边界早就划了线,美国在前线调兵遣将,中国被强行按在对立面。表面上两国没断交,但封锁、制裁、封海早就上了台面。什么文化交流、什么技术合作,通通封死。 后来尼克森来了,敲开北京大门。是因为两国关系好了吗?不是。是因为美苏斗争激烈,美国需要一个帮手牵制苏联。这叫“接触战略”,本质上不是信任,而是利用。所以建交是建了,但后手也留了。《台湾关系法》一通过,美中之间就注定好不到哪去。建交的是政府,捆着的是军火合同。 两边就这么扭着走,一边做生意,一边备战。表面上贸易往来逐年增加,背地里军演、技术限制一刻没停。到了八九十年代,美国人发现:这边你跟中国做生意赚了钱,那边中国正悄悄发展自己的工业、科技、金融。再往后,发现中国不但没学着“变”,反而走出自己的一套,还活得不赖,这就让美国人坐不住了。 本来指望的是“富了就变”,现在富了不变,反倒更硬气。美国开始觉得“养虎为患”,得管。这就是后来“接触退潮”的逻辑。你越发展,美国越焦虑。于是贸易摩擦、技术限制一个接一个地来,知识产权、市场准入、人权议题全都成了新借口。看起来好像换了总统,政策还不一样,其实路线没变,只是牌出得不一样。 奥巴马算是其中最温和的一个了。他初期试图修复关系,还访问中国,喊着“合作共赢”。可到了第二任,就悄悄推出“重返亚太”,调兵布阵,把战略重心从中东挪到亚洲。什么意思?就是要围住中国。他嘴上说得好听,背地里干的都是实事。南海、东海、台海,美军舰机来回跑,就是不给中国喘气的空间。 等特朗普上台,那更不装了。直接开打贸易战。从钢铝关税开始,一路打到高科技,再到产业链。他管中国叫“汇率操纵国”,干脆明牌遏制。一边打税收战,一边拉公司撤离中国,台积电、苹果、高通,全都逼着分散布局。然后封杀华为,动实体清单,干的是芯片,打的是未来。 可问题来了,中国没被打趴。反而硬扛下来,芯片自研搞起来,供应链稳住了。特朗普这一轮打下来,美国人也开始疼了,物价涨了,成本高了,通胀上来了,但箭已出弦,回不去了。 拜登接手后,延续原来那一套。关税一分没撤,制裁一项没松,甚至还拉上欧洲、日本、澳大利亚搞所谓“民主供应链”。换句话说,从过去的“单打独斗”,变成现在的“群起围堵”。阿拉斯加会谈那场火药味十足的交锋,就是典型信号。中方摊牌了:你要这样,那我就不让了;美方依然态度强硬:这一套我不会退。 这事到了现在,其实已经不只是对抗那么简单,而是系统竞争。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发展模式不同,哪哪都碰撞。美国内部政界早就达成共识:不能让中国再追上来,哪怕自己多受点伤,也得拦住。 而且这种共识不分党派。无论是共和党的鹰派,还是民主党的自由派,对华“强硬”都能加分。这是国内选票导向决定的。你在国会提个对华法案,媒体就给你镜头,老百姓就觉得你“硬气”,政治就有资本。这就是为什么不管谁上台,对中国的立场越来越凶。 这年头谁能定义“人权”“自由”“标准”,谁就能带节奏。美国牢牢抓着这些话语工具,一会儿说中国不透明,一会儿说不自由,还要搞“民主峰会”,明着拉帮结派,实质上就是给中国贴标签。 可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一边搞脱钩,一边全球供应链卡壳;一边制裁中国企业,一边本国通胀失控;一边说要围堵中国,一边自己制造业回不来。结果就是,你不让中国发展,你自己也别想好过。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如果真下狠手,全球吃不上饭的可不止中国,连美国人自己都得勒紧裤腰带。 所以,结论其实早就写在历史里了。美国对中国的不友好,从来不是某个总统的意愿,而是整个制度、利益、认知结构决定的。总统不过是执行者,不是谁换谁就能改的。未来十年,这场对抗还会继续。台海、芯片、太空、AI,哪个都不是和平赛道,哪个都可能擦枪走火。 对中国来说,要的不是幻想改变美国态度,而是做好准备,走自己的路。美国可以选择对抗,但中国不能失去战略耐性。这不是一场短跑,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耐力战。每一次对抗背后,是全球格局重塑的下一张牌。谁能熬住,谁就能掌控未来。
为什么美国无论谁当总统,都对中国不友好?说句难听的,奥巴马前头那几任美国总统,已
蓝贵的过去
2025-07-15 10:21: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