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7年,赵构病逝,享年81岁,宋孝宗想给他庙号“世祖”,肯定他建立南宋王朝的

灵瑶醉花阴 2025-07-13 23:49:54

1187年,赵构病逝,享年81岁,宋孝宗想给他庙号“世祖”,肯定他建立南宋王朝的功劳,群臣不答应,只好改为“高宗”,即是宋高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赵构死后,庙号怎么定,这在当时成了南宋朝廷最头疼的事之一,按理说,一个皇帝驾崩,封庙号是规矩,历代都有先例,谁也没想到偏偏在赵构身上,这个事却变得棘手起来,宋孝宗,本是赵构过继的养子,对这位“父皇”怀有极高敬意,内心早已准备好给他一个不一样的评价——“世祖”,这个称号不一般,它不只是尊重,更是一种肯定,一种将赵构放入“开国之君”行列的姿态。 可这两个字一提出来,朝堂上就安静得可怕,谁都知道,“祖”字的分量太重,不是想给就能给,在礼制里,称“祖”的,必须是有开国之功、奠基之力的人,宋朝已有一位太祖,那是赵匡胤,他陈桥兵变后建立宋朝,名正言顺,赵构呢?他虽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但从血统上说,他是北宋徽宗的儿子,徽宗的庙号是“宗”,若赵构称“祖”,就等于儿子压了父亲一头,宗庙排位全乱套,这不只是个字的问题,是整个祖宗谱系的秩序问题,根本触碰不得。 更复杂的是,赵构的登基并不完全像传统意义上的“开国”,他不是通过征服天下、统一四方建立的王朝,而是在国家崩溃、北宋灭亡的废墟上被迫撑起一块残余的疆域,他登基时,北宋两京已破,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他是赵家唯一还在南方的皇族血脉,在这种乱局中,他被推上皇位,开始了南宋的篇章,他不是靠打下江山,而是靠守住底线,他的治国方式,也不是攻伐夺地,而是稳守江南。 赵构的确有保国之功,他南渡之后,几经波折,在杭州定都,改元建炎,开启南宋,他明白,以当时的国力,不具备反击的条件,他压制了北伐派,放弃了收复失地的理想,选择与金议和,他的政策让人失望,但也让国家苟延残喘,朝中主战之人如李纲、岳飞、韩世忠,最后都被削权、罢职,甚至丧命,而赵构也因此背上“苟安”的骂名,可从现实来说,他的选择让南宋得以延续,他不是一个耀眼的统帅,却是一个审时度势的掌舵人。 当他传位给宋孝宗后,自己退居德寿宫当太上皇,却依旧掌握实权,孝宗虽然名为皇帝,很多政事仍要请示赵构,这个安排,让政权平稳过渡,也使南宋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稳定时期,孝宗治下的乾淳之治,其实是在赵构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赵构虽然不再亲政,但始终在幕后掌控全局,他活到了八十多岁,亲眼见证了南宋从危局中站稳脚跟。 这样一位皇帝,是否配得上“世祖”?支持者认为,他在国家最危险的时候挺了过来,是南宋的奠基人,配得上“祖”字,反对者则强调,宋朝是北宋的延续,不是另起炉灶,赵构虽然中兴大业,却没有真正“开国”,更不能越过徽宗的庙号,“世祖”这个称号,曾被用在汉光武帝刘秀身上,那是一个真正的中兴之主,靠自己重新夺回江山,复兴汉室,而赵构,虽有重建之实,却缺乏夺回之功,他没有收复失地,反而在绍兴和议中割地求和,这一让步虽然换来了和平,却也被视为软弱,相比之下,他更像东晋的司马睿——在北方失守后偏安江南,维持王朝血脉,但始终未能恢复旧土。 在几轮激烈讨论之后,“世祖”之名被否决,接着群臣又提出一系列庙号备选,有提议“圣宗”,意在称颂赵构的仁政,但这个名称曾被辽国使用过,辽圣宗耶律隆绪是宋朝的死敌,这名字放在赵构身上显得不合时宜,“尧宗”也被提出来,理由是赵构主动禅位,有尧让舜的美德,但尧是上古圣王,代表至高无上的德行,赵构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个高度,更何况金国有个将军叫完颜宗尧,这名字一出,立刻触了忌讳。 “光宗”、“艺宗”、“大宗”这些名字也都被提过,但“光宗”太平庸,“艺宗”显得轻浮,“大宗”又与赵光义的“太宗”相冲,容易引起朝纲混乱,每个名字背后都牵扯礼法、历史、政治甚至敌我关系,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不该有的联想,朝臣们在字眼上绞尽脑汁,最后终于有人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高宗”。 这个称号看似平淡,却暗藏深意,“高”在古代庙号中,用于表彰功绩显赫、地位尊崇的君王,《礼记》中有言,“功高者曰高”,赵构虽然未能光复中原,但保得半壁江山,维系了王朝的延续,他的功,不在开疆拓土,而在于守成不失,他的“高”,不是战功赫赫,而是危局中不倒,他以节俭治国,以权谋稳政,不求声名,只求政权稳定,正是这种低调、务实,让南宋在动荡后重获生机。 信息来源:封面新闻——读史笔记(36)|唐宋时,为什么多以庙号来称呼皇帝,而不是用谥号呢?

0 阅读:64
灵瑶醉花阴

灵瑶醉花阴

灵瑶醉花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