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7月10日,男子坐5小时飞机去新疆,却意外发现,飞机全程放外国人视频,他看了一圈,整个飞机上外国人屈指可数,他一气之下,直接怒怼机组:“吃哪家的饭,端哪家的碗,飞机上也没几个外国人,能不能整改?”机组人员回应,会听取意见! (信息来源:@新疆马龙闯濠江) 旅客习惯性地望向座椅前方的屏幕,谁知屏幕讲的全是异国他乡的故事。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直到飞机降落,屏幕上循环播放的,始终是外国人的视频。 这趟空中之旅,他越看越觉得不是滋味。这明明是中国的航空公司,乘客也几乎都是中国人,为什么全程都在看别人家的生活? 临下飞机前,他终于没忍住,向空乘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外国人也不一定将中国的视频一放五个小时,为何中国这趟航班上全是外国人的? 他问得相当真诚,中国的东西一点不差,为什么不让中国自己的东西呢?这一问戳中了一个很多人,迅速在网络上激起了广泛的共鸣。 这简单的疑问背后,究竟是航空服务的无心之失,还是我们某种更深层的惯性思维? 不少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无洋不高级”心态的一个缩影。别说是在万米高空,就是在一些五线开外的小城市,广告的主角也非得是几位外国模特,仿佛只有贴上“洋气”的标签才能代表现代与品位。 进一步看,这种现象也折射出一种长期的文化疏离感。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许多人对自己国家辽阔土地上的多元文化和风土人情知之甚少。 当然,也是因为宣传和展示的渠道不够通畅,我们才对身边的宝藏视而不见。直到互联网普及,大家才猛然发现,原来中国各地有那么多令人惊叹的风景和值得探寻的故事。 当然,把责任完全推给一种社会心态,或许也不够公允。航空公司的解释往往很简单:图省事。 在采购国外飞机时,其娱乐系统的内容包通常由制造商一并提供,可这种行业惯性带来的省事,代价却是服务与乘客实际需求之间越来越大的鸿沟。 中国的精彩内容真的那么难找吗?从新疆雄伟的雪山冰川,到西安厚重的历史尘烟,哪一个不能拍成引人入胜的影像? 面对如此丰富的本土宝藏和乘客日益增长的文化认同需求,航空公司能不能有所作为? 这不仅是文化责任,更是一笔精明的生意经。航空公司完全可以利用其航线网络,把机上娱乐系统变成一个精准的文化推广平台。 飞往新疆的航班是新疆风光的最佳流动广告牌。这种做法不仅能让旅途体验更有温度和深度,还能实实在在地为目的地引流,将文化资源转化为航空公司的独特竞争力。 真正的国际化,从来不是盲目地把别人的东西奉为标准,而是立足于自己深厚的文明根基,把自家的宝贝擦亮了,自信地摆出来给世界看。 我们航班上的这块屏幕,何时才能真正映出“中国”自己的面孔?我们不能继续默许于过去的惯性,要勇敢地做出改变,让中国故事在万米高空绽放光彩。
[太阳]7月10日,男子坐5小时飞机去新疆,却意外发现,飞机全程放外国人视频,他
韫晓生
2025-07-13 18:05:02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