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黄旭华终于回到了家乡。已经年过九十的母亲站在门口,望着远方,目光迷离

十七仔 2025-07-11 19:44:38
1988年,黄旭华终于回到了家乡。已经年过九十的母亲站在门口,望着远方,目光迷离。她看见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站在门口。 他站在那里,低着头,犹豫了一下,才轻声喊道:“妈。”母亲的眼睛迅速睁大,像是被雷电击中,她张了张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她默默走过去,双手颤抖着拥住他,两人紧紧相依。母亲没有多问,黄旭华也没有说什么。那一刻,所有的语言都显得多余。三十年,他终于回来了。 时间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黄旭华作为年轻的工程师,曾被赋予了一项艰巨的任务。那个时代的中国,国家的核潜艇技术几乎为零,连基本的潜艇都没有。 而苏联曾答应提供一些技术支持,但在赫鲁晓夫上台后态度突然转变,拒绝了中国的求助。甚至连在中国的苏联专家也被撤走,这一系列变化让中苏关系急剧恶化,黄旭华也因此被迫肩负起一项几乎没有希望的任务。 毛主席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必须独立自主发展核潜艇,不可能再依赖任何国家。于是,黄旭华接到了一个极其机密的任务:研制中国自己的核潜艇。 那时的他只有三十四岁,正值人生的巅峰年华,但他却没有一丝犹豫。为了保密,他隐姓埋名,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原来的生活,从此与亲人断了联系。 母亲日复一日地盼望着他的归来,却从未知道他身处何方。家中关于他的流言蜚语满天飞,邻里都在猜测他到底去了哪里,有人说他出了什么事,有人说他可能已经叛国。 母亲每每听到这些,心中不免生疑,但她什么也做不了。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站在院子门口,望着远方,希望能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黄旭华的日子过得异常艰苦。核潜艇的设计、制造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型,甚至连基本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都没有。 在那个没有先进设备、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只能用纸笔计算、尺子测量,一点一滴地推导出所有的数据。 为了解决技术难题,他们甚至在一个小小的游泳池里进行模拟实验,尽管那样的条件远远不够。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不断试验,不断推翻,再重新设计。 就这样,黄旭华整整三十年没有回过家。他的父亲去世了,二哥生病去世了,他都没能回去见上一面。母亲一次次写信,但每次都没有收到回音。 1987年,终于传来好消息。中国的核潜艇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成功地完成了研制任务。那一天,黄旭华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公开的报纸上。 就在那一天,黄旭华的母亲从一张报纸上认出了儿子。报纸上写道:“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母亲心里猛然一震,泪水瞬间涌上了眼眶。她终于明白,三十年来儿子一直没有回家,原来是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这艘潜艇。 然而,黄旭华的故事并没有因为核潜艇的成功而结束。1988年,中国决定进行核潜艇的试验,并邀请黄旭华亲自下水。 这一决定让所有人都非常担心,毕竟,黄旭华是总设计师,潜艇的任何细节他都了如指掌,但毕竟这是一次深海试验,风险极大。 大家纷纷劝他不要下水,甚至有些人说他应该留在岸上,监督整个过程。但黄旭华却坚定地表示:“我是总设计师,潜艇出问题,我能立即处理。 ”他说得很平静,但每个人都知道,这是责任所在。这一次,黄旭华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亲自下水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试验的顺利完成为中国的核潜艇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黄旭华,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的重奖。几百万的奖金,他没有自己留着,而是全部捐了出来,捐给了国家的船舶事业,并设立了科研基金,用于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才。 在生活上,黄旭华依然保持着朴素的作风。即便他已经是国家的英雄,享有极高的声誉,生活也没有丝毫的奢华。 他一直住在当年分配的顶层,那是一个当初没人愿意住的房子,顶层没有空调,冬天冷得让人发抖。 直到2005年,他才安装了空调。黄旭华不喜欢高调的生活,他甚至没有专车,出行都是开着一辆普通的小轿车。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个人的享受,而是国家的事业和人民的未来。 黄旭华的母亲,终于在1988年,见到了失散三十年的儿子。他们之间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是紧紧地相拥。黄旭华轻声说道:“妈,对不起。”母亲的眼泪没有停过,但她的心里终于释然了。 那一刻,黄旭华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工程师,他是母亲的儿子,是国家的英雄,是人民的骄傲。 黄旭华将一生献给了祖国,为了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他放弃了家庭,放弃了个人的生活。他的故事,永远镌刻在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历史中,成为民族复兴的见证。
0 阅读:11
十七仔

十七仔

十七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