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句民谣,唱

趣史談过去 2025-07-10 10:19:27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句民谣,唱的是明朝那场轰轰烈烈的大移民。 相传有812个姓氏从这儿出发,散到天南海北,他们分开之后,就再也没见过面。这场大迁徙到底为了啥?这八百多个姓氏里,有没有你家的姓?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时,黄淮平原早就不成样子了。从宋朝到元朝,这里常年打仗,天灾也没断过。 金兵打进中原时,老百姓要么跟着宋朝往南跑,要么被拉去当兵,死活都不知道。后来元军又攻河南、山东,屠城抢粮,死的人没法数。中原大地,哪还有普通人的活路? 《明实录》里记载,红巾军起义时,山东、河南、安徽的饥民都跟着闹起来。可打仗最受苦的永远是老百姓。,水患也跟着添乱。黄河、淮河老决堤,田地被淹,村子冲垮。黄河中下游的洪水,比历朝历代都凶。 洪水过后,到处是尸体,瘟疫跟着就来。好多从水里逃出来的人,最后还是躲不过瘟疫。 那时候的人被大水吓怕了,东奔西跑没个安稳地方。中书省户部都上奏说:“连年水旱,田禾不收。” 更要命的是蝗灾,前前后后闹了十好几次。水患加蝗灾,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只能连夜往别处逃。 可这么多年里,山西人却没遭这些罪。当时秦晋一带,是蒙古贵族察罕帖木耳和他义子的地盘。他们靠着山川险要,把战火挡在山西外头。两百多年里社会稳定,老百姓安安稳稳过日子,人越生越多,农商也发达。那会儿山西的人口,比中原多好几倍。 再加上别处遭灾打仗,好多人逃到山西。可山西的地就那么多,哪够这么多人种? 明朝刚站稳脚跟,朱元璋看着国家穷、百姓苦,觉得当务之急是让大家好好过日子。正好户部官员上书,说让山西人迁到各地开荒,能解眼下的危机。 朱元璋仔细琢磨,便答应了。他下命令让山西人迁走,凡是迁走的,免三年杂役,还发银子让置办农具、过日子。 史书记载,1389年开始,洪洞先迁走15万人,后来又迁走6万多。这些人去各地开荒,再也没回来。洪武年间,山西往外地迁的总共50多万人。到了永乐、宣德年间,又一批批往外迁。算下来,从洪洞迁走的差不多有90万。 明朝这移民政策,成了一场大行动。不光让国家赋税多了,更是件有进步意义的大事。那句“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说的就是当年移民出发的地方,广济寺旁边的大槐树下。 明朝的《洪洞县志》里记载,那时各州县要迁的人,都得到洪洞县贾村的广济寺登记,领凭证和路费,然后编队送走。迁徙都在晚秋,槐叶落光了,树杈上的老鹳窝看得特别清楚。 临走前,移民们盯着高高的大槐树,树上的老鹳好像懂人的心思,不停地叫,声音凄凄惨惨的,像是在打招呼。好多人看着看着就哭了,走的时候还抓把槐树叶揣怀里。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离别的记号。 从平阳府迁走的人,把大槐树、老鹳窝的故事讲给后代听,慢慢就有了那句民谣。 好多迁到外地的平阳府人,到了新家就在门前种几棵槐树,解解思乡的苦。山东菏泽袁固堆的袁家祠堂石碑上,就刻着“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山西父老情”。 解放后,不少洪洞移民的后代自己凑钱,在广济寺遗址建了亭子、立了碑,碑上刻着“古大槐树处”。后面还有碑文,旁边盖了三间茶室,题了“饮水思源”。 牌坊底下的祭祖屋里,贴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上面812个姓,都是当年迁走的人家。 这里面有从平阳府出发的卓姓、赵姓、姜姓,还有常见的张、李、陈、杨,一大半都从这大槐树下走的。 这里成了外迁儿女凭吊先人的地方,洪洞县政府还在广济寺周围开了“古槐公园”。 当年那些人,丢了老家去陌生地方,真是有大义的。 记载说,洪洞移民一直到明末清初还在继续,散在18个省市、500个郡县,上千个姓氏。600多年过去,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差不多都有大槐树移民的后代。 一晃600年了,当年的大槐树早没了。现在的,可能是它的子孙,也可能是别处移来的树根。 可不管咋样,洪洞大槐树成了后人的情感寄托。一棵槐树,一个老鹳窝,就能勾起多少回忆啊。 要是你家祖上也有这段故事,说不定,你的根,就在这山西洪洞的大槐树下。

0 阅读:12
趣史談过去

趣史談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