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在被中国收养近50年后,日本遗孤赵连栋在踏上日本国土之后,再也没有给

历史破局者 2025-07-10 04:08:08

1994年,在被中国收养近50年后,日本遗孤赵连栋在踏上日本国土之后,再也没有给养母打过一个电话,养母不慎摔成重伤,他也拒绝回国探望。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战败后撤离中国东北,大量日本移民遗留下来的孩子沦为孤儿。哈尔滨的街头,满目疮痍,赵凤祥和李秀荣夫妇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现了一个奄奄一息的日本婴儿——野板祥三,也就是后来的赵连栋。当时的他们,生活并不宽裕,靠种地、卖菜、养猪维持生计,家中还有一个年幼的女儿。收养一个日本孩子,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因为社会上对日本人的敌意还未消散,邻里甚至指责他们“汉奸”,亲戚也无法理解,尤其是李秀荣的家人曾深受日军之害。 尽管如此,赵凤祥和李秀荣还是决定收养这个孩子。他们用家里仅有的狗皮袄给他保暖,用稀粥喂养他,给他取名赵连栋,希望他能融入这个家,融入中国。之后的岁月里,他们倾尽所有,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他,甚至在1955年为了躲避外界的非议,举家搬到河北吴桥。赵连栋在他们的呵护下长大成人,结婚生子,生活渐渐安定下来。赵凤祥和李秀荣始终把他当作亲生儿子对待,没有半点保留。 1992年,中日关系逐渐缓和,许多日本遗孤开始回国寻根,赵连栋也不例外。虽然养父母对他恩重如山,但作为一个日本遗孤,他对自己的身世始终存有好奇。那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呼唤,关于血脉和身份的疑问。李秀荣没有阻拦,甚至支持他去哈尔滨寻找真相。最终,他确认了自己的日本身份——野板祥三,并联系上了日本的亲生父母。 1994年,赵连栋带着妻子和五个孩子移居日本横滨。临行前,他向李秀荣承诺会常回来看她,甚至说要为她买房养老。那一刻,李秀荣满心欣慰,以为这份跨越国界的亲情会延续下去。然而,现实却给了她沉重一击。自从踏上日本土地,赵连栋再也没有主动联系过养母。起初,他还寄过几封信,讲讲日本的生活和孩子们的近况,但没过多久,信件就越来越少,最终彻底中断。 李秀荣不甘心,托人打听,才知道赵连栋一家在横滨租了公寓,生活已经稳定下来。可无论家人怎么联系,他就是不愿再和养母沟通。1997年,李秀荣不慎摔倒,腿骨断裂,伤势严重,卧床不起。家人多次尝试联系赵连栋,希望他能回国探望,哪怕只是看一眼,可他却以工作忙为借口一再推脱,甚至在电话里冷冷地说:“中国跟我没关系,我是日本人,日本才是我的祖国。”这话像刀子一样刺痛了李秀荣,也让家人感到愤怒和失望。 李秀荣的病情越来越重,她日夜思念着赵连栋,但始终没有等到他回来。2000年,她在睡梦中去世,走得安静却带着遗憾。葬礼上,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回忆她的善良和宽容,赵连栋的缺席却成了所有人绕不开的话题。他的行为在当地引发了不小的讨论,有人痛斥他忘恩负义,觉得他辜负了养母近50年的付出;也有人猜测,他可能是因为在日本的身份压力,才选择了彻底割裂过去。 这件事传开后,不少人感到寒心。一个被收养的孩子,在养父母最需要的时候却转身离开,这种冷漠让人难以接受。赵连栋的选择成了一个刺眼的符号,提醒着人们亲情和感恩的可贵,也让人看到人性中那些不那么光彩的部分。 赵连栋的故事,不是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折射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作为一个日本遗孤,他在中国的成长经历和日本的血脉根源之间,始终存在着撕裂感。在中国,他被收养,被爱护,但也可能感受到过异样的眼光;在日本,他找到了亲生父母,却要面对全新的文化和生活。这种身份的冲突,或许是他选择与过去切割的原因之一。

0 阅读:33
历史破局者

历史破局者

打破迷局,解读历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