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韩雅琴的早餐店里走进四名寸头少年,韩雅琴一眼就看出他们刚刚刑满释放。

历史破局者 2025-07-11 13:19:22

1983年,韩雅琴的早餐店里走进四名寸头少年,韩雅琴一眼就看出他们刚刚刑满释放。可出于善心韩雅琴还是给他们四人盛了饭,谁知这一顿饭竟让韩雅琴成为了七百多名劳改犯的“妈妈”! 1983年,韩雅琴在太原开了家小早餐店。那年头,日子过得紧巴巴,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她店里卖的也就是些馒头、稀饭,生意平平淡淡,但好歹能维持生计。某天早上,四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少年推门进来,个个剃着寸头,脸色不太好看。韩雅琴一眼就认出来了,这几个人八成是刚从劳改所放出来的。她心里多少有点打鼓,毕竟那时候社会对这些人避之不及,谁也不想跟“劳改犯”沾边。 可韩雅琴没撵人。她瞅着这几个少年,瘦得跟竹竿似的,眼神里透着股说不出的茫然。她心一软,招呼他们坐下,给每人盛了碗饭。那顿饭不值几个钱,可对这四个少年来说,却像是天大的恩情。这几个人叫王岳虎、张志强、李刚和赵强,都是因为年轻时不懂事犯了错,进了劳改所。出来后,工作找不到,家里嫌弃,社会上谁瞧得上他们?韩雅琴这一顿饭,算是他们出狱后头一回感受到点人情味。 吃完饭,这四个少年没急着走。他们低着头,跟韩雅琴说了实话:没地方去,也没活干。韩雅琴听完,没多想,就说:“那你们先留下来帮我吧。”她给了他们活干,还找了个地方让他们住下。她教他们怎么招呼客人,怎么算账,甚至还手把手教他们做点小买卖。那时候也没啥花哨的培训,就是实打实地带着他们干活。慢慢地,这几个人在她眼里不再是“劳改犯”,而是需要拉一把的孩子。 这四个少年在韩雅琴的店里待了一段时间,日子总算有了点盼头。他们学会了点手艺,也攒了点自信。后来,他们有的自己出去找活,有的跟着韩雅琴继续干,但不管咋样,生活总算是上了正轨。韩雅琴也没觉得自己干了啥大事,就是觉得人总得有个活路,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走投无路。 可这事儿没完。韩雅琴帮人的名声传出去后,陆陆续续有更多刑满释放的人找上门来。他们大多跟那四个少年差不多,出狱后没人要,日子过得像踩在刀尖上。韩雅琴还是那脾气,来一个帮一个。她开始琢磨,光靠这小早餐店肯定不行,得干点啥能让这些人有条正儿八经的路。她咬咬牙,拿出自己攒的那点钱,又东拼西凑了些,开了个叫“英辉建筑安装公司”的小买卖。 这公司听着挺唬人,其实就是个小作坊。她带着这些刑满释放的人干些简单的建筑活儿,比如砌墙、搬砖、装窗户啥的。她不懂技术,就找人教;没活干,就自己跑出去拉业务。慢慢地,公司有了点起色,来的这些人也有了活干。他们干活拿工资,晚上还能睡个踏实觉,日子总算不像以前那么灰暗了。韩雅琴不光给他们活干,还老跟他们唠嗑,讲点做人的道理。她常说:“过去的事儿翻篇了,关键是以后咋过。” 时间一长,韩雅琴帮的人越来越多。她也没啥大目标,就是想着能多拉一个是一个。这些刑满释放的人在她这儿学会了怎么干活,怎么跟人打交道,最重要的是,他们心里那股劲儿回来了。有的人后来自己出去闯了,有的人留在她公司干,但不管咋样,他们都记着韩雅琴的好。有人喊她“韩姐”,有人干脆叫她“妈妈”,因为她给的不仅是活路,还有种家的感觉。 到了2002年,韩雅琴的帮教事业干得更大了。她弄了栋占地5000多平米的帮教大楼,专门给这些刑满释放的人提供落脚的地方。这大楼听着挺气派,其实也就是个能遮风挡雨的地儿。她把能用的资源都搭进去了,就为了让更多人有个重新开始的机会。到这时候,她帮过的人已经超过七百个了。这数字听着吓人,可对韩雅琴来说,这就是她一步步干出来的结果。 社会上也不是没人看她不顺眼。有人说她傻,干嘛跟这些“劳改犯”搅和在一起;有人觉得她是瞎折腾,图啥呢?可韩雅琴不在乎,她就认准一个理儿:人不能因为犯过错就没救了。她这辈子没啥大文化,也没啥大本事,但她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一件事——善心这玩意,能传染。

0 阅读:0
历史破局者

历史破局者

打破迷局,解读历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