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7是产品胜利还是营销泡沫
小米YU7,3分钟20万订单,一晚上20万锁单。创造了汽车行业一个新的记录,大家都在讨论,如此热销到底是产品胜利还是营销泡沫。
先说结论:YU7的热销是彻头彻尾产品的胜利,YU7的营销基本上就躺平的状态。
去年SU7在发布后的24小时,订单近9万辆,营销的功劳相对更大一点,也有大量米粉的支持。后来的发展就没营销太多事情了,SU7的产品力在这一年内被证实了太多次。产品不完美,但特别符合目标用户的需求。
正符合了雷军的两句话:1. 造车不能不调研用户需求。2. 内部先统一意见再开干。第一句实际上雷军不信任调研公司的数据,而是从公司停车场开始,看看小米的员工喜欢开什么车。车型定义第一责任人是雷军,雷军试驾了大量员工的车型,对什么是好车、什么车好开有了准确的认知。后续才能造出一辆同级特别好开的车。第二句,是小米SU7外观设计出现争议的时候,小米汽车团队暂停了开发,整个团队开会统一思想,花了21天时间争论设计方向。在这么一个开发周期被压缩到18个月的今天,产品定义的争吵就花了21天,这段时间小米汽车团队必然极度深入探求了消费者对外观的需求。然后才确定了设计方向。
小米SU7在技术的选择上我认为是紧靠用户需求的,并没有很多大车企的问题。不少大车企存在一个“技术中心”、“研究院”之类的组织,这个组织负责技术开发。很多车型只能来选现成的技术,甚至被领导强迫使用某些技术。并不能重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最终看似技术很先进,但组合成一辆车,就存在各种问题:局部技术过于先进、成本失控、稳定性不佳,部分技术方案明显不符合消费者喜好、奇葩的偏执领导意志导致零部件选用昂贵但对体验没改进。这些案例大家自己距离补充吧,我就不去得罪相关厂商了。小米汽车在标准版的刀法上面就很到位,成本可控的400V平台,可靠稳定,同时与联电一起合作开发了高效的电控系统。所以有了小电池但续航达700公里的标准版。虽然被友商KOC抨击技术落后,但实际上的核心体验却没有牺牲。仅仅是纸面上的性价比显得有点低,纸面而已。
一个大件的耐用消费品,如果品质稳定性不佳,就无法长期获得良好口碑。近20年来,不少车企凭借一两款车型诱人的外观、超强的性价比一飞冲天,但一两年内被质量口碑拖累得不堪重负。小米汽车可以说在质量上面进行了最大的投入,一款车会制造600辆测试车,进行特别大量的验证。我在试车场看到非常多小米车型进行长期的测试,投入真的属于当下行业的顶尖水平。正式因为非常充分的测试,SU7上市一年来质量口碑非常好,在汪垠的耐久测试中没有发现任何故障。
SU7的口碑完全建立的产品的靠谱上面,今年年初滥用辅助驾驶的事故,让小米的营销彻底停摆了很久。YU7上市也被推迟,实际上YU7的现车已经量产很长一段时间了,大约有小几万辆现车,所以近期的YU7交付量很快就上量了。
正式因为营销活动几乎停滞,所以YU7上市后的热销跟营销没什么关系,纯粹是SU7产品的良好口碑,YU7展现出来了非常多的卖点,才让YU7能够获得3分钟20万订单的盛况。
对方正在怼入
调研是看照片调研吧,外观都有现成靓车,这个这个,就搞这个,它买不起的样子肯定很多舔狗,拍板多容易👻
用户10xxx29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