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3岁的叶剑英元帅回到老家广东梅县,当他在祭祖扫墓时,突然发现母亲的坟茔已破败不堪,当村干部提议重修老夫人墓地时,叶剑英摆手说道:“就保持这样就好”。 1980年5月,一架军用专机降落在广东梅县机场,83岁的叶剑英元帅拄着竹杖走下舷梯,这是他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踏上故土。 老人特意嘱咐“不要惊动地方”,只带了秘书和警卫员轻装简行。车队直奔雁洋镇虎形村,那里安葬着他的母亲陈秀云。 村后小山包上,齐腰的茅草遮住了一块半米高的青石墓碑。“慈母陈秀云之墓”几个字已经风化模糊,坟包也显得破败不堪。 陪同的村干部见状立即提议:“首长,我们马上组织重修!”叶剑英却用竹杖轻点地面:“就这样好,我阿妈最见不得糟践东西”。 这个回答让现场的人都愣住了,一位开国元帅的母亲,坟墓如此简陋,按理说应该修缮得体面一些才对。 但叶剑英的话里藏着一个故事,6岁那年的一个黄昏,小叶剑英嫌地上掉落的米饭脏,不肯捡起来吃。母亲陈秀云什么话也没说,默默捡起来自己吃掉了。 当晚煤油灯下,母亲一边补衣服一边对儿子说:“一粒米要经七十二道手脚。”这句客家话的意思是,一粒米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到餐桌上。 这个教训刻进了叶剑英的骨子里,即便后来身居高位,他吃饭时仍会捡起掉落的饭粒,口中念着“阿妈教的规矩”。 1980年5月12日的接待餐上,当地方干部准备了客家酿豆腐和梅菜扣肉等多道菜时,叶帅直接放下筷子:“三菜一汤,多出来的撤走”。 梅县档案馆保存的接待记录显示,这顿饭最终按标准收费1.2元/人。超标准的菜品被撤下,叶帅坚持不允许任何特殊待遇。 回程路过村口那棵老榕树时,叶帅突然让停车。他摸着树干上几道陈年刀痕,对身边的秘书说:“这是小时候砍的,阿妈说树知道疼”。 母亲的这句话影响了他一生,延安时期,叶剑英就要求部队“砍树要留桩,来年好发芽”。1925年东征时,他还特意保护千年古刹灵光寺。 在母亲墓前,叶帅从中山装口袋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这是1931年母子在香港的最后合影,当时他正准备秘密前往中央苏区。 为了躲避反动派追捕,陈秀云流落香港,靠给码头工人缝补衣服为生。见面时,她把攒下的港币硬塞给儿子:“阿伟,路上买碗面吃”。 阿伟是叶剑英的乳名,这次诀别后,母子再也没有见过面。1944年秋天,陈秀云在返乡途中病逝于潮州的一家客栈里。 临终前,老人一直念叨着:“阿伟什么时候回来?”这个细节被当时照顾她的堂侄叶选钿记录在族谱里,成为永远的遗憾。 噩耗传到延安时,叶剑英在窑洞里写下了一首《哭母诗》。其中“尸骨抛沟曾逆料,阿姆生我最艰难”两句,后来被刻在雁洋镇叶帅纪念馆的诗碑上。 返程时,车队突然拐向丙村中学。叶帅站在围墙外,望着操场上奔跑的孩子们出神。这所学校是他少年时就读的地方,当年母亲每天要走十里山路给他送饭。 校长林勉走过来,叶帅询问孩子们的伙食情况。听说每周能吃两顿猪肉,老人连说三声“好”,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在梅县机场告别时,叶帅把随身携带的钢笔送给地委干部:“给孩子们多买些书本。”这支“英雄牌”钢笔后来被拍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改建雁洋小学。 拍卖所得300元,相当于当时普通教师半年的工资。雁洋小学校史馆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的捐赠收据,上面清晰地写着“叁佰元整”。 老屋墙上的挂历永远停在了1980年5月,那是叶帅最后一次回乡的日子。工作人员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细节。 在他卧室五斗柜最上层的抽屉里,整齐码放着36封从未寄出的家书。每个信封上都工工整整地写着“母亲大人亲启”八个字。 这些信写了又写,却永远无法送达。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但在叶剑英心中,她仍然活着,仍然需要儿子的问候和汇报。 当有记者问他为什么不愿意修缮母亲的坟墓时,叶剑英曾经这样回答:“阿妈要的不是石头坟头,是娃娃们都有饭吃”。 如今,雁洋镇的万亩稻田里,农户们仍在传颂着这个故事。一个儿子对母亲的小孝,最终化作了对人民的大孝。 叶剑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不忘初心”。在他看来,最好的孝道不是修建豪华的陵墓,而是让更多的母亲不再为孩子的温饱发愁。 【信源】人民网报道《叶剑英:母亲的教诲影响一生》
1980年,83岁的叶剑英元帅回到老家广东梅县,当他在祭祖扫墓时,突然发现母亲的
棉花糖小仙女
2025-07-01 09:33:59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