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周总理是没有子女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周总理有一个泰国的“女儿”,并

棉花糖小仙女 2025-07-03 20:34:46

众所周知,周总理是没有子女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周总理有一个泰国的“女儿”,并且还有个泰国的“孙子”,名叫常念周,出身泰国豪门。 1955年春天,印度尼西亚万隆,一场改变历史的会议正在举行。当时的泰国政府顾问桑·帕他诺泰原本是坚定的反华派,但在万隆会议上与周恩来总理的一次分组会谈后,这位泰国外交官的想法开始松动。 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会议记录显示,4月22日的那次单独会谈中,周总理的外交智慧和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桑。回到曼谷后,桑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疯狂”的决定。 1956年,桑通过非正式渠道与中方协商,将8岁的女儿西林和12岁的儿子常怀送到北京留学。这在冷战背景下的泰国引发了政府内部激烈争议,毕竟当时泰国承认的是台湾当局,与新中国没有任何官方往来。 两个泰国孩子初到北京时,语言不通,文化陌生,生活处处碰壁。1961年3月,周恩来总理在得知情况后批示:“对泰国学生应妥善安排。”从此,这两个异国孩子有了真正的依靠。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变数。1968年,泰国政局突变,桑因政治原因被拘押,与外界失去联系。原本只是暂时留学的常媛和常怀,突然成了真正的“无家可归”者。 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没有犹豫,他们承担起了这两个孩子的监护责任。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两位国家领导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着他们。周总理甚至特意为常媛聘请泰语教师,确保她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14年的中国生活,让常媛不仅学会了流利的中文,更深深理解了中国文化。1970年,她赴英国继续深造,但心中始终牵挂着中泰两国的友谊。 1972年,国际局势发生微妙变化,尼克松访华打破了冷战的坚冰。此时已在海外的常媛主动联系中国驻外机构,协助传递泰方的善意信息。外交部2005年解密的档案显示,泰方正是通过这种非正式渠道,试探与中国建交的可能性。 1975年7月1日,中泰正式建交。在建交谈判的关键文件中,明确记载了常媛作为非正式联络人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个曾经的泰国小女孩,真正成为了两国友谊的桥梁。 遗憾的是,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没能亲眼看到这段外交佳话的圆满结局。但常媛没有忘记“周爸爸”的嘱托,她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中泰友好事业中。 常媛的儿子出生后,为了纪念这段特殊情缘,取名“常念周”。据公开教育资料显示,常念周后来在英国接受高等教育,学成归国后致力于中泰经贸合作,并在云南等地资助贫困地区教育事业。 这个名字承载的不仅是对周总理的怀念,更是一份跨越国界的使命传承。从桑顾问的远见卓识,到常媛的一生坚守,再到常念周的事业延续,三代人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见证并推动着中泰关系的发展。 常媛晚年时曾在1979年《世界知识》期刊撰文回忆:“周总理给我的不仅是父亲般的关爱,更是一生的使命和方向。”这句话或许最好地诠释了这段跨国情缘的真正意义。 2015年,泰国国家档案馆举办“中泰建交40周年特展”,专门展示了这段历史。展览说明中写道:“真正的外交不只是文件和条约,更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如今,中泰两国关系蒸蒸日上,贸易往来频繁,人员交流密切。在这背后,有一个泰国家庭三代人的默默奉献,有一位中国总理的博大胸怀,更有两个民族对和平友谊的共同向往。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外交的最高境界不是利益的算计,而是心灵的相通。当年那个在万隆会议上播下的友谊种子,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荫庇着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美好愿景。 【信源】新华网——周总理泰国养女常媛讲述与中国的不解情缘

0 阅读:51

猜你喜欢

棉花糖小仙女

棉花糖小仙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