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宰相、相国有什么区别?谁的官职最大? 先来说说相国。 相国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当时叫相邦。 到了战国中期,秦国设立了相邦这个官职,樛斿成为秦国第一任相邦,后来张仪接替了他。 相国这个职位,在诸侯国里那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大得很,不仅辅佐君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君主的权力。 秦王嬴政时期,吕不韦是最后一任相邦,吕不韦死后,秦国就不再设立这个职位了。 西汉建立后,又重新设立相国一职,齐王韩信是西汉第一任相国,而萧何是第一任丞相。 从地位上看,韩信是诸侯王,萧何只是个侯,这就足以说明相国的地位要高于丞相。 不过,相国这个职位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吕后死后,它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再讲讲丞相。 丞相一职同样起源于春秋时期。 秦武王在位时,看到六国都有相国,他不想跟六国一样,就设立了左右丞相来代替相国。 丞相原本是作为相国的副手存在的,相国事务繁多,忙不过来,就设置丞相帮忙分担。 所以从一开始,丞相的地位就比相国低。 秦国在吕不韦去世后,不再设相国,但丞相依然保留。 而且,丞相一般不止一个,像秦朝就有左丞相、右丞相、中丞相三个职位,他们共同对皇帝负责。 西汉废除相国制度后,丞相成了权力最大的人,可因为有两个丞相相互牵制,皇帝就能更好地掌控权力。 不过,后来西汉也废除了丞相,因为即便有两个丞相,权力还是不小。 东汉时期,曹操曾短暂担任过丞相。 三国时期,丞相的权力达到了巅峰,曹操、诸葛亮担任丞相时,都有开府之权,能和皇帝坐而论道,几乎能和皇帝分享权力。 但三国之后,很多朝代都不怎么设丞相了,即便有,时间也很短,影响力也不大。 到了明朝,朱元璋觉得丞相权力太大,威胁到皇权,在处理了胡惟庸案后,干脆就废除了丞相制度,胡惟庸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丞相。 最后聊聊宰相。 严格来说,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官职名称,除了辽代有北宰相府、南宰相府,设有左右宰相外,其他朝代都没有直接叫宰相的官职。 所谓宰相,是对历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行使中央职权的官员的通称,只要是辅佐君王并掌握朝廷最高权力的大臣,都能被称为宰相。 也就是说,相国和丞相都可以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相国和丞相。 不同朝代,宰相的实际官名也不一样,比如东汉的大司徒、隋唐之后的三省长官、明朝的内阁首辅等,都可以看作是当时的宰相。 宰相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存在了两千多年,贯穿了各个王朝。 总的来看,在同时存在相国和丞相的时期,相国的官职最大,地位最高;而宰相更像是一个统称,不是具体的官职,不能简单地和相国、丞相比较大小。 关于丞相、宰相、相国,你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指要害!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其实挺
【132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