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在经历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二人的一系列离谱的“奇妙”操作后,金兵几乎是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拿下了中原地区最大的城池——开封,而城内数千的宗室、上万的各类工匠和数十万的平民百姓,还有那动辄以巨亿计算金银财富都被金军掳掠一空,裹挟着悉数带回了北方的大本营。 靖康之变对宋朝中央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因为两任的国家元首和宰执中枢的所有高级官员尽数被俘获,国家最为精锐的武装力量也都四散溃逃。 偌大的北宋王朝顷刻间成了无政府的状态,整个国家机器停止运行并陷入了完全的瘫痪。流寇(这些流寇中大都是脱了一身官服的禁军)四起,哀鸿遍野,北宋末世的种种悲惨境况实在是无以言表。 直到靖康二年五月,唯一的“幸存者”康王赵构在元祐皇后册立下,在河南商丘登基称帝,改年号为建炎,正式建立了南宋。但动乱的局势依旧没有多少发生改变。 由于之前的开封禁军已经尽数溃散,宋高宗赵构不得不在正式的“三衙”之外增设一个“御营司”,用来招兵买马。 同样的,因为之前东京开封府积累了上百年的财富都尽数被金军掳走,南宋小朝廷的财政预算严重不足,赵构又不得不采纳“主战派”李纲的建议,用“幕职官”(即州曹官)代替之前的曹掾官,以到达节省财政支出的问题。 高宗朝的这个“幕职官”并不是新的制度,而是比曹掾官更早的制度,所以史学界把这次赵构的改革官制称为“建炎复旧制”。 北宋初期的宋太祖、宋太宗时期皆是幕职官制度。只不过在随后继任的几代宋朝君主为了笼络文人士子之心,不仅将进士名额逐年增加,就连官职也是越来越多,到神宗朝时,“冗官”已经成了北宋朝廷的一大弊病之一,虽然王安石在“熙宁变法”中清理了一部分闲官,但是宋徽宗上台后也把废置的官职又都恢复了。 到了徽宗末期,“冗官”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许多时候不仅是一件事有多个部门分管,有事的时候,一堆人指挥,事情办成了就争先恐后的争夺功劳,而出了事后就互相推诿。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叫“奉祠官”,就是有官俸而无实际职务,一般是派退休的官员领着这个奉祠官去看管某个道观,以示皇帝对老臣的特殊关照。 虽然官职的滥发是皇帝笼络人心的一点手段,但南宋初期的处境实在是负担不起了,便又采用了“幕职官”。 而建炎元年恢复旧制,采用幕职官的具体操作是在宋朝剩下所控制的府、州、军、县中,把那些司户、节度、司理、观察、通判、录事、军事推官和司法参军等冗官闲职全部废置,改用旧有的判官和签判和推官处理州、府、县的政务(偏远的州府没有通判的由签判代理职务,没有签判的则以推官负责主持签厅公事,称为“签书推官厅公事”)。 在州一级的徽宗宣和年间增设的州正和司录事全部裁撤,参录事改为州曹官,徽宗朝增加的州县僚属的名额也削减到旧有的数量上。 在县一级的官员上按照州县之户口等级安置县官官员的人数,判官、县主簿和县尉不同时设置。幕职官恢复的同时还恢复了其对应的官员品阶,不过也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徽宗朝的“选人七阶”制度。 这就是“建炎复旧制”的一大特点,它并不是对旧有制度的完全继承,在新旧制度中有一定的整合和发展。经过了一系列的清理冗官和官员职务的合并,朝廷在册官员人数有了明显地改善,冗官消减了大概三分之一左右,为缓解财政上的负担从而得以增加军费上的支出打下了基础。 “建炎复旧制”是继“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后又一次对朝内外官职官制进行的大规模的改动。 而南宋朝廷对幕职官制度的恢复,不是简单粗暴地回到北宋前期的官制,亦不是一成不变地继承宋徽宗时期制定的制度。 而是在新旧两种制度中辩证地去看待其中的利害关系,并结合当时所处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整合了两种制度的优势,用改革和发展的态度继承了之前的成果。
是夜,张邦昌才还政宋高宗不久,就偷偷与宋徽宗宠妃李春燕缠绵。不料,次日就有人告密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