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0岁讨饭,弟弟饿死在怀里;13岁打铁谋生,23岁闯关东,尝尽人间疾苦,这个“文盲”农民竟用一生写下传奇,从赤贫到身家20亿,还让中国土豆“翻身”打了一场漂亮仗。 1955年在山东乐陵的荒野上,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孩背着更小的弟弟,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 此时10岁的梁希森不知道,怀里的弟弟已经没了呼吸,他只记得母亲临终前抓着他的手说:“带好弟弟......”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在坟场捡剩馒头吃的讨饭娃,半个世纪后会成为让中国土豆“挺直腰杆”的传奇人物。 梁希森的童年是在黑暗中度过的,他的父亲早逝,母亲积劳成疾,10岁那年,一场饥荒夺走了母亲和弟弟的生命。 他跪在破窑洞里哭哑了嗓子,最后只能用草席裹住亲人的遗体,埋在村后乱坟岗。 有次实在饿晕了,抓起坟头的供馍就往嘴里塞,后来才知道那是别人刚上的供,主家发现后追着他打。 这段经历,梁希森后来很少提起,却成为刻在骨血里的生存本能。 13岁那年,他在邻村铁匠铺当学徒,从此铁锤与火星成了伙伴。拉风箱时,火苗映着他稚嫩的脸庞,铁砧上溅起的火星在破旧的棉袄上烫出一个个洞。 师傅骂他“笨手笨脚”,他就半夜起来练握锤姿势,虎口震裂了就用布条缠紧接着打。 三年后,梁希森能单手举起八磅大锤,打出的镰刀比别人的锋利三倍。当他攥着第一笔工钱是五块 皱巴巴的纸币,站在父母坟前时,终于敢大声说:“爹,娘,俺能活下去了。” 但在1978年,23岁的梁希森做出改变命运的决定:闯关东。 他揣着仅有的十块钱,扒上运煤火车,在零下三十度的车厢里冻得失去知觉。 到了黑龙江,他跟着基建队当小工,搬砖、和泥、扛水泥,每天累得沾着枕头就睡。 凭借着不要命的狠劲和山东人的实在,梁希森从工人做到包工头,带着一帮老乡承接铁路、公路工程。 到了90年代,梁希森的工程队已经有上千人,承接过多个国家级项目,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有人劝他“当个舒服的老板”,他却摇摇头:“我这双手,生来就是要干活的。” 到了2000年,梁希森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乐陵。 他看着家乡依旧贫瘠的土地,这个身家过亿的“暴发户”做出惊人决定:回家种土豆! 当时亲戚邻居笑他“钱多烧的”,就连儿子都问:“爸,咱都住别墅开豪车了,为啥还去摆弄泥巴?” 而梁希森蹲在田埂上,抓起一把黄沙土说:“你们忘了,咱老梁家当年就是饿死在这土地上。现在我有本事了,得让这地长出金豆子!” 此时没人想到,这个连小学都没毕业的农民,会掀起一场改变中国土豆命运的革命。 他先是花高价从荷兰引进优质种薯,却遭遇当头一棒:在乐陵的盐碱地上,进口种薯存活率不到三成。 于是梁希森建起实验室,带着一帮农技员没日没夜地搞研发,把自己关在大棚里观察土豆生长周 期,饿了就啃馒头就咸菜。 历经7年上万次实验,他终于培育出耐盐碱、高淀粉的“乐薯1号”“乐薯2号”,亩产从800斤跃升到4000斤。 2010年,他的土豆产业年产值突破20亿,乐陵也从“穷乡僻壤”变成“中国土豆之乡”。 就这样,致富后梁希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乡修公路、建学校、盖养老院。 他的慈善从不搞“面子工程”,在新疆、内蒙古等贫困地区,他建起数十个土豆种植基地,免费给农 民提供种薯和技术,承诺保底价收购。 如今70多岁的他,依然每天凌晨五点起床,开着那辆旧吉普去土豆基地巡查。 看到长势喜人的土豆苗,会像孩子一样蹲在地里嘿嘿笑。 从讨饭娃到土豆大王,梁希森用近七十年光阴,书写了一部中国农民的逆袭史诗。 他没读过几天书,却懂得最朴素的生存真理;他没喝过洋墨水,却用土办法干成了专家眼里的“不可能”。 他从泥土里走来,却让泥土开出了花;他曾在黑暗里挣扎,却用一生为更多人照亮了路。
他10岁讨饭,弟弟饿死在怀里;13岁打铁谋生,23岁闯关东,尝尽人间疾苦,这个“
清风徐来舞
2025-04-24 09:28:44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