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看着四下无人,偷偷摸了一下文物,被工作人员大声制止,老人却红着眼眶说:“当年是我背着它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1898年,谢宝金出生在江西于都一户贫农家庭。身高近1.9米的他自幼力大无穷,18岁便以肩挑三百斤货物谋生,成为钨矿上闻名的“铁汉”。 1932年,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 时任中华钨矿公司总经理的毛泽民,也就是伟人毛主席的胞弟发现了这名魁梧矿工,向他递出橄榄枝:“愿不愿意加入红军,为穷苦人打天下?” 加入红军后,谢宝金被编入了中革军委总参情报部,负责守护全军唯一一台手摇发电机。 这台重达136斤的庞然大物,是红军和外界联络的“生命线”,它能为电台供电,传递关乎存亡的情报。 就这样,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部队从于都河踏上长征。 为了保护发电机,一支一百多人的加强连成立,谢宝金担任核心的护卫。 然而,湘江战役的惨烈让队伍锐减:敌机轰炸、围追堵截中,战友们接连倒下。 过湘江的时候,谢宝金将发电机裹上油纸,在战友用血肉筑起的人墙中蹚过齐胸深的水流。 到延安的时候,本来一百多人的队伍仅剩下3人。 1952年,谢宝金以“文化低”为由辞去北京职务,回乡担任供销社收购员。 他每日搬运货物、整理废品,月薪仅38元,却将国家补助悉数推拒:“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1976年,病重的谢宝金被家人搀扶进军事博物馆。 隔着玻璃,他和“老战友”重逢,那台发电机静静陈列,血迹和磨损的痕迹犹在。 四十年前,谢宝金背着它穿越枪林弹雨,四十年后,他却连触碰的资格都已经失去了。 1984年,86岁的谢宝金溘然长逝。他不曾带走过勋章和赞誉,却留下了一座由信念铸就的丰碑。 今日,那台发电机仍矗立于博物馆中,它的沉默讲述着一个民族的坚韧。 当游客驻足凝视,或许会想起那位泪流满面的老人,他触摸的不仅是文物,更是一段用生命书写的史诗。 在崇尚流量的时代,“热搜”往往被娱乐和争议占据。但总有些故事,应当被反复铭记,它们关乎牺牲、信仰与超越生死的情义。 谢宝金和发电机的“重逢”,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溯,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如何对待英雄,如何传承那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 正如老人临终前的笑容:“我替牺牲的战友们,看到了盛世。” 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勤廉于都人物故事:长征模范谢宝金》
1976年,一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看着四下无人,偷偷摸了一下文物,被工
清风徐来舞
2025-04-23 09:33:57
0
阅读:509
用户10xxx82
致敬老前辈。
我爱你塞北的雪1968
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舍 予
创业不易,英雄走好。
安逸
致敬老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