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死实际上就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权力交接的牺牲品。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

晨毅与过去 2025-04-19 23:10:33

魏延的死实际上就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权力交接的牺牲品。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入膏肓。临终前,他召集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密议退军的事,但是却把军中二号人物——魏延给拒载了。就是这个决定,酿成蜀汉史上最惨烈的内斗。 魏延是刘备时代的老将,也是刘备很看好的大将。战功赫赫,曾任汉中太守!诸葛亮北伐时,魏延是前锋大将,曾提出“子午谷奇谋”,虽未被采纳,但足以证明其军事才能。然而,这些在诸葛亮这种政治家的眼里,却把魏延定性为不安定因素,只因为魏延性格刚烈,直言不讳,与杨仪等人水火不容。 诸葛亮临终前开会,不叫魏延就是怕魏延反对撤军‌。诸葛亮知道,魏延主张继续北伐,若让他参与决策,必然争执不休。于是,他干脆绕过魏延,直接安排杨仪、费祎等人主导退军,甚至留下“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的遗命。这句话无疑等于告诉了众人,可以舍弃魏延,甚至说对于魏延,诸葛亮给判了死刑。 诸葛亮虽说一生谨慎,但这一次,他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第一次是信任马谡,致使街亭失守。这次选择信任杨仪,事后证明,诸葛亮又错了,比上一次更严重,直接自毁长城,让蜀汉再无大将。 其实杨仪也不是什么好人人?只是一个擅长文书、善于逢迎的文官,论军功、论资历,比魏延差远了。但诸葛亮偏偏把军权交给他,甚至默许他“若魏延不听话,就甩开他单独撤军”。这种安排,等于‌把魏延逼到造反的边缘‌。 果然,魏延得知自己被排除在决策圈外,勃然大怒:“丞相虽亡,吾自当率军北伐,岂可因一人之死废天下事?”他拒绝断后,甚至抢先烧毁栈道,试图阻止杨仪撤军。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倒给了杨仪一个最好的借口,最终,杨仪借机诬陷魏延谋反,马岱受命将其斩杀,并诛灭三族。 魏延真的想造反吗?未必。他只是不甘心被杨仪这种小人摆布。若诸葛亮生前能妥善安排权力交接,或许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 魏延一死,蜀汉再无独当一面的大将。姜维虽勇,但资历不足,难以服众;杨仪小人得志,最终也因狂妄被废,自杀身亡。 诸葛亮虽说一心为公,但也是用人唯亲,排斥异己‌。他信任杨仪,错怪魏延;就是很好的证明 魏延之死,不是简单的“性格悲剧”,而是‌诸葛亮晚年决策失误的恶果‌。若他能公平对待魏延,或许蜀汉的命运,会有所不同吧!

0 阅读:37
晨毅与过去

晨毅与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