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79岁张廷玉被抄家,账簿记录和36万两白银,被翻了出来。乾隆哈哈大笑

近史风云录本人 2025-04-16 15:25:06

1750年,79岁张廷玉被抄家,账簿记录和36万两白银,被翻了出来。乾隆哈哈大笑:“好你个文官清流!”可不久后,乾隆查看记录,脸色铁青,又派人把东西全部退了回去。 1735年农历十月,雍正帝病重危笃,在位十三年的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在临终前,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指定太子弘历为继承人,同时选定了三位顾命大臣辅佐新帝,其中就包括了张廷玉。 张廷玉出身于安徽桐城,年少时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他在康熙四十八年考中进士,随后被选为庶吉士,开启了他在朝廷为官的生涯。 康熙帝在世时,张廷玉因为才学出众,很快就得到重用。他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等要职,专门负责起居注和实录的编纂工作。 在雍正即位后,张廷玉更是被委以重任。他先后担任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处大臣等职务,成为朝廷重臣。 雍正对张廷玉的忠心和能力十分信任,但他也深知自己的儿子弘历性格刚强。为了保护这位忠臣,雍正特意在遗诏中留下旨意,要让张廷玉将来配享太庙。 在清朝268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获得配享太庙资格的臣子只有26人。而在这26人中,张廷玉是唯一的一位汉族官员,这份殊荣的分量可见一斑。 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张廷玉经历了三朝君主。他以自己的才学和忠诚,赢得了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的信任。 然而到了乾隆年间,这位年迈的老臣的处境却发生了变化。1748年,已经76岁的张廷玉向乾隆请求退休,却遭到了拒绝。 乾隆用雍正留下的遗诏作为理由,强行挽留张廷玉继续为朝廷效力。两年后,78岁高龄的张廷玉再次提出辞官请求,却因为时机不当,反而失去了配享太庙的资格。 175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抄家风波,打破了张廷玉退休后的平静生活。这场风波的起因是四川学政朱荃的案件,朱荃不仅与张廷玉有姻亲关系,还曾得到过张廷玉的举荐。 朱荃案件经过审查,除了原有的罪名外,还牵扯出贪污等问题。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官员之间的任何密切往来都可能被视为"朋党",这也成为了乾隆下令抄查张廷玉家产的导火索。 乾隆派出内务府总管德保,率领数百名兵丁前往安徽桐城张廷玉的府邸。德保带着圣旨到达时,要求张廷玉交出过去五十年间,从康熙、雍正到乾隆三朝所赐予的物品。 搜查过程中,德保的人马在张府中翻箱倒柜,几乎无处不查。他们发现了一笔数额惊人的财产:白银共计三十六万两。 在清朝,一品大臣的俸禄是每年180两白银,额外还有养廉银的补贴。作为一位任职超过五十年的重臣,张廷玉积累这些财富并不令人意外。 更重要的是,搜查人员在张府中找到的所有文件、书信往来,都显示这位三朝元老从未有过任何对朝廷不敬或不满的言论。这些文件中记载的,都是他为官清廉、忠心事主的证据。 除了白银之外,张廷玉家中还保存着大量的书籍和文稿。这些藏书和手稿反映了他一生致力于学问研究的态度。 德保将所有搜查到的物品,包括白银、账簿、书信、藏书等,统统运往京城。这些物品被送交御前检查,每一件都经过了细致的审阅。 账簿记录显示,张廷玉将历年来获得的俸禄和赏赐都详细记载,甚至连每一笔支出都有明确的用途说明。这种严谨的记账习惯,在当时的官员中实属罕见。 乾隆对搜查结果进行了仔细的审阅。在这些证据面前,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对张廷玉的猜疑是没有根据的。 在处理这件事时,乾隆显示出了一定的君主气度。他下令将所有查抄的财物归还给张廷玉,并对这位老臣表示了安抚。 然而,这场风波对年近八旬的张廷玉来说,已经造成了不小的打击。抄家事件后的第五年,也就是1755年,张廷玉在家乡安徽桐城去世。 张廷玉的去世让乾隆重新审视了这位老臣的一生。他在位五十余年,经历了三朝君主,始终保持着忠诚和清廉的品格。 乾隆为表达对这位三朝元老的敬意,特意为张廷玉赐予了"文和"的谥号。"文"字表彰他的文治才能,"和"字褒扬他的谦和品德。 更重要的是,乾隆最终还是遵照了父亲雍正的遗诏,恢复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这个决定,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张廷玉一生清白的最好证明。 在清朝历史上,张廷玉的经历堪称独特。作为唯一一位获得配享太庙资格的汉族官员,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起伏。 从康熙朝到雍正朝,张廷玉的仕途一帆风顺。但到了乾隆朝,他却经历了退休被阻、被抄家查问等波折。 尽管如此,张廷玉始终保持着对朝廷的忠诚。他的账簿和文件都证明了这一点,没有任何一句对朝廷不满的言论。 这种坚持和忠诚,最终得到了历史的认可。在清朝268年的历史中,能够获得配享太庙资格的26位大臣中,张廷玉是唯一的汉族官员,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不凡。

0 阅读:50
近史风云录本人

近史风云录本人

传播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