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7年,乾隆为了庆祝自己登基,特意加了一次恩科考试,已经两次名落孙山的于敏中

底层史观吖 2025-03-27 11:22:06

1737年,乾隆为了庆祝自己登基,特意加了一次恩科考试,已经两次名落孙山的于敏中紧紧抓住机会,在会考中一举夺得全国第33名,成功入围参加殿试。   在竞争更加残酷激烈的殿试中,由皇帝亲自出题考问,能走到殿试的学子都是有真本事的,而于敏中的表现比其他人更为出色。   乾隆提出的问题他对答如流,而且他还能写得出一手好字,刚登基的乾隆对他很是满意,于是这场殿试中于敏中一举夺魁。   相较于其他人被分配了各种官职,长年累月的不得皇帝召见,于敏中在翰林院熬了几年之后就直接被乾隆留在身边专门负责笔墨撰写方面的工作。   在皇帝身边工作看似已经飞黄腾达了,但实际上除了和皇帝经常打交道之外,并没有任何实权,他们只是在笔墨上下些功夫罢了。   于敏中也知道这份工作还是要靠资历熬上去的,他现在年纪轻轻没有个十年二十年恐怕不会有升迁的可能,于是他便沉下心来研究满族和汉族的语言。   于敏中是汉人,而乾隆是满族人,清军入关之后虽说成了天下的皇帝,但满语还是很少有人了解的。   于敏中主动研究满语这让乾隆十分高兴,他觉得于敏中不仅有一身的学问,而且他还好学,勤奋,这样的人绝对能当大用。   于敏中也因此被外派出去主持山西的乡试,之后没多久他就被升为学政,专门监督山东和浙江和教育的官员。   自打他上任之后,为朝中选拔了不少人才,在一中同僚之间,于敏中的清誉备受夸奖,因为他工作负责,后来乾隆就把他调到京城为皇室子弟教学。   乾隆对他很是宠信,于敏中入仕十七年被任命为兵部侍郎,之后四年他经历了父母双亲去世,为了不耽误朝中工作,母亲的丧仪还没有结束他就回到了京中,随后乾隆便特许他为军机大臣。   有了军机大臣的身份,于敏中的试图也算是开花结果了,朝中的要事他都可以直接参与,乾隆和他之间的情谊也越来越深。   于敏中之所以能在一众朝臣中独得皇帝青睐,不只是因为他头脑机灵文武双全的缘故,更重要的是他能摸清乾隆的脾气。   在乾隆身边伴驾的时候,他总能面不改色的牢记乾隆说出的每一句话,乾隆喜欢即兴吟诗,吟完诗后虽然他自己不说誊写,但是于敏中一定会把这首诗牢牢记住,然后再把这首诗抄写下来,送到乾隆手中,这种眼力见是其他人不具备的。   于敏中和皇帝之间有一种无形的默契,乾隆有一个女儿是孝贤皇后所生,公主出生的时候就让乾隆大惊,因为她的脸上有一块黑痣。   这块黑痣不算小,很影响公主的容貌,乾隆生怕这块黑痣会有什么影响,于是就让擅观面相的术士看一下这颗黑痣有没有什么影响。   术士说这块黑痣主灾,唯一能破解的方法就是把公主嫁给一个极其特别的人家,普通的王侯将相肯定不行,必须是一个德高望重,与众不同的门第。   术士的这番话让乾隆十分为难,公主金枝玉叶肯定不能随随便便许给一户人家,除了王公贵族之外还有谁能跟皇家结亲呢?   乾隆为难之际突然想到了山东的孔家,孔家是圣人门第,他们和其他大家族完全不同,如今也只有他们能收下公主了。   于是乾隆便特地去到孔府探望了一番,探访的时候就与他们说好要把公主嫁过来,但是孔家是汉族,而公主是满人,两者之间不能通婚。   好不容易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乾隆肯定不能错失这个机会,他把公主寄养在于敏中家中,这样一来公主名义上就成了于家的女儿,两个汉人通婚是没有问题的。   解决了一桩心事后,乾隆对于敏中更加看中,他的儿子也被乾隆提拔到重要职位,他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也就仅存在于活着的时候,他死后因为后人的胡乱作为,生前的清誉也被毁之一旦,连排位都从贤良祠中搬了出来,他辛苦打拼的江山也就止步于此了。  

0 阅读:704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