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死后,乾隆做了如下操作: 1.为胤禩、胤瑭平反,并重新录入玉牒,恢复宗亲身份

金乌西坠霞光灿 2025-04-02 20:02:16

雍正死后,乾隆做了如下操作: 1.为胤禩、胤瑭平反,并重新录入玉牒,恢复宗亲身份! 2.将雍正养在宫里的道士全部驱赶出去,并禁止各地上报祥瑞! 3.释放老十四,并补发十年工资,给予贝勒和郡王爵! 4.废除雍正推行的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并停止清查亏空! 5.削掉张廷玉的伯爵,并令其上缴多年朝廷赏赐的奇珍异宝!还差点取消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 6.赏赐李卫四团龙补服,评价他“才猷干练,实心办事”,李卫病逝后,雍正以总督的规格厚葬之!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对一批曾因种种原因被判重罪的宗室成员进行了平反。被平反的人物中,包括多尔衮、弘晳、胤禩和胤禟等人。 对于多尔衮和弘晳的平反,外界普遍认为无可厚非,而对于胤禩和胤禟的平反,许多人则感到疑惑和不解,因为这二人曾经拒绝屈服于雍正帝的统治,且在雍正亲自下令定罪之后,被削除宗籍并受到严酷的折磨致死。 事实上,乾隆帝并不完全认同父亲雍正的统治理念。乾隆推崇的,是康熙帝和宋仁宗赵祯等古代仁君,他们主张仁政、宽厚待民,而雍正推行的改革则更为严苛,时常给人以压迫感。在乾隆心中,雍正的治国方法并不完全合适,甚至可以说,他对于父亲的管理手段心存不满。 继位后的乾隆帝,推翻了一些雍正时期的政策,并开始整顿老父亲留下的政治遗产,尤其是在宗室成员的管理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雍正时期的严格规矩和改革,成为了乾隆整治的首要目标。诸如吕留良案、张廷玉等人,以及一些关键的政治手段,都成为了乾隆新政中的反面教材。 吕留良案是雍正时期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这一事件源于一位书生曾静因阅读吕留良的著作而书信起义,最终被诱捕并交到雍正手中。雍正为了表现宽容,未曾追究其直接罪行,但却大举抓捕吕留良家族成员,将其连根拔起。 乾隆帝继位后,立即宣布禁止发行《大义觉迷录》,并废除了雍正对曾静和张熙的宽容政策,将两人残酷处死,执行凌迟处刑。这一举措无疑宣告了乾隆对雍正时期的全面否定。 与此同时,乾隆帝对雍正死后遗留下来的政权结构进行了彻底清理。尤其是雍正临终前的四位顾命大臣——胤禄、胤礼、鄂尔泰和张廷玉,尽管他们曾在雍正生前获得极高的信任,乾隆却以各种手段将其一一铲除。 鄂尔泰因年老体弱被架空,胤礼英年早逝,而胤禄则被逐出权力中心。张廷玉作为雍正的老朋友和得力助手,也未能逃脱乾隆的清算,他被罢职并丧失了财产,最后在家中凄凉去世。 乾隆的这一系列行为看似是为了巩固自己对朝政的控制,实则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与他对父亲雍正治国理念的深深不认同有关。虽然乾隆在名义上接过了雍正的统治,但在实际操作中,他采取了与父亲完全不同的政治策略和手段,试图重新塑造自己的执政风格。 然而,乾隆帝并非单纯地否定父亲雍正的所有遗产。在他整肃父亲政敌和支持者的同时,他也开始为一些在雍正治下遭受冤屈的宗室成员平反。乾隆帝的平反行动,其实是在进行政治博弈,既有内部稳固政权的考虑,也有拉拢人心的需求。 继位后,乾隆首先便开始平反了自己三哥弘时。弘时虽然在父亲雍正治下并未得到宠爱,但他却因亲近胤禩而成为雍正打压的对象。乾隆即位后,并没有立即改变年号,而是首先下诏为弘时恢复宗籍,借此平息宗室内部的矛盾。 更为显著的是,乾隆对胤禩和胤禟的平反,这一举措虽然没有直接改变历史的走向,但却在某种程度上挽回了乾隆皇帝的形象。 在乾隆四十三年时,乾隆帝发布了旨意,宣告胤禩和胤禟的罪名被推翻,且恢复他们的名誉。这不仅是为了恢复历史的公正,也为了缓解与宗室的矛盾。 乾隆在圣旨中强调,胤禩和胤禟的谋逆并没有直接证据,只是因不满雍正的继位方式而采取了行动,这也是雍正晚年悔恼的原因所在。 乾隆帝的平反并没有直接攻击雍正,而是巧妙地将所有责任归于雍正的晚年决定,这样既显示了自己的宽厚,又避免了与父亲雍正的直接冲突。 参考资料:冯国超主编. 《乾隆传》 2005

0 阅读:1125
金乌西坠霞光灿

金乌西坠霞光灿

金乌西坠霞光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