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黄士伟在路上埋地雷阻击日军,没想到全部被日军排掉了,这时,他突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要不把地雷埋在路边?” 1937年的重庆,炮火声打破了这座城市的宁静。日军的轰炸机飞过城市上空,将一枚枚炸弹投向毫无防备的平民区域。 在这个时候,17岁的黄士伟正在学校里专心准备考试。他从小就是个好学生,即便家里条件并不富裕,父母也想方设法供他读书。 一声巨响,学校的教学楼在轰炸中化为废墟。幸运的是,由于学校提前组织了疏散演练,师生们都安全撤离了。 看着倒塌的校舍,黄士伟心中升起一股从未有过的愤怒。这个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少年,在那一刻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 他要参军抗日。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时,本以为会遭到反对。但是父母不仅支持他的决定,还叮嘱他一定要英勇杀敌,绝不能做逃兵。 凭借着优秀的文化基础,黄士伟很快被川军第二十一军的战地服务队录取。在这里,他主要负责战地宣传和后勤保障工作。 部队领导很快发现了这个年轻人的潜力。因为他不仅文化水平高,做事也特别认真仔细。 在领导的推荐下,黄士伟被派往工兵学校深造。在那里,他系统地学习了爆破技术和地雷布设等专业知识。 学习期间,黄士伟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专注和钻研精神。不管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操作,他都全身心地投入。 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研究各种爆破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让他在毕业时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回到部队后,黄士伟被任命为一四六师独立工兵第八营副营长。这个曾经的优等生,已经成长为一名专业的工兵指挥员。 在新的岗位上,他开始负责更加重要的任务。不仅要指挥部队布设地雷阵地,还要研究如何才能让地雷发挥最大的杀伤效果。 每次执行任务,他都会仔细分析地形地貌,认真计算爆炸范围。这些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在战场上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1942年的浙赣战役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日军正在向国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情况十分危急。 在这个时候,黄士伟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在三岔路口设置地雷阵,阻击日军的进攻。这个三岔路口是日军必经之路,地形开阔,视野良好。 黄士伟带领工兵分队连夜赶到指定地点。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这个三岔路口地势略高,周围还有一些低矮的灌木丛。 按照传统的布雷方式,地雷应该埋设在道路中央。因为这样可以阻断敌人的行军路线,迫使敌人停下来排雷。 第一天晚上,黄士伟按照常规方法在路中央埋设了地雷。他和战友们在附近隐蔽,准备伏击日军。 等待了一整天,日军都没有出现。当天夜里,侦察兵带回消息,说日军派出了工兵在前方开路,专门负责排雷工作。 这个消息让黄士伟陷入了思考。日军已经开始重视地雷的威胁,每次行军前都会仔细排查道路中央的地雷。 经过反复观察地形,黄士伟想出了一个新方案。与其把地雷都埋在路中央,不如在路边也布设一些地雷。 于是,黄士伟决定改变策略。他带领战士们把部分地雷埋在路边的草丛中。 黄士伟完成布雷后,并没有立即离开。他还带领战士们在附近选择了几个有利位置,准备观察战果。 第二天,日军果然派出了排雷小组。这些士兵按照惯例,仔细检查了道路中央的每一寸土地。 但是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路面上,对路边的"杂草"却没有太在意。这正是黄士伟预料到的情况。 经过一番细致的排查,日军的排雷小组向后方发出了安全信号。他们认为这段路已经完全清理干净了。 这时,一支装备精良的日军部队开始通过这段路。走在队伍前列的,正是日军的高级将领酒井直次。 在日军高级将领中,酒井直次是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名字。他在战场上以残暴著称,是日军眼中的"虎将"。 这天,酒井直次骑着战马,走在经过排查的道路上。他的部队刚刚清理了路面上的地雷,按理说这段路已经十分安全。 突然,一声巨响打破了宁静。酒井直次的战马踩到了路边的地雷,整个地面瞬间被炸出一个大坑。 爆炸的威力让这位日军将领当场受重伤。由于失血过多,酒井直次很快就失去了生命。 这个消息在日军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酒井直次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损失的第一个陆军师团长,也是第一个被地雷炸死的高级指挥官。 为了维持军心,日军高层迅速封锁了这个消息。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将领死于一个如此简单的陷阱。 而在中国军队这边,由于当时的通讯条件有限,布雷的具体位置和效果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连布置地雷的黄士伟本人,也不知道自己创新的战术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战果。 这个隐藏了43年的秘密,直到1985年才被揭开。四川省文史委员会在编撰《川军抗战亲历记》时,通过各种史料的对比研究,终于还原了这段历史。 那时的黄士伟已经65岁了,退伍后一直在重庆当工人。当他从这本书中得知自己当年无意中立下的大功时,已经是鬚发皆白的老人。
1945年,日军被苏联红军被押往了寒冷的西伯利亚。后来,活下来的日军战俘哭着回忆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