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一战士救下一个突然病重的老人,事后不但没有被升职,反而被组织要求退伍,多年后才知道这位老人是开国上将。 1972年夏天的一个深夜,解放军301医院的走廊上空空荡荡。年轻的警卫战士赵保群刚和战友交接完班,正准备去值班室休息。 突然间,一阵尖锐的电铃声响起。电铃声来自他负责警卫的"张续"老人的病房。 赵保群几乎是本能地冲向了病房。推开门的瞬间,眼前的场景让他如坠冰窟:病床上的老人已经口吐白沫,面色发青,整个身体正不断地抽搐。 赶紧打电话叫医生,这是赵保群的第一反应。但令人意外的是,电话拨了一遍又一遍,听筒里始终传来忙音。 这种情况在301医院从未发生过。作为解放军最重要的医院之一,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是铁律。突如其来的通讯中断让赵保群意识到情况不对。 没有任何犹豫,他立刻冲出病房,直奔最近的另一家医院。十分钟后,赵保群带着医生回到病房,展开了紧急抢救。 在抢救过程中,赵保群向值班战士了解情况,得知老人晚饭后喝了一副中药,之后就开始上吐下泻。这个信息引起了他的警觉。 经过整整一夜的抢救,老人的生命体征终于稳定下来。但这件事在赵保群心里埋下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当时整个医院会突然陷入瘫痪状态? 带着这个疑问,赵保群私下找到了参与抢救的医生。医生的回答令他震惊:老人服用的中药中被人投入了剧毒物质。 这个发现让赵保群坐不住了。他越过常规程序,直接向医院上级领导汇报了这一情况。然而,领导的反应却是轻描淡写,说这可能是一次普通的用药差错。 赵保群不相信这样的解释。他开始暗中留意病房周围的一切异常情况,甚至休息时间也待在病房里守着。病人喝的每一口水、吃的每一粒药,他都要亲自检查。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老人的亲信突然出现,连夜将病人转移到了另一家医院。临走前,老人拍着赵保群的肩膀说:"小伙子,有些事不要再追究了。" 从那以后,赵保群再也没见过这位化名"张续"的老人。他依然坚守在301医院的岗位上,继续完成警卫的职责。 1973年3月,赵保群接到了一份通知。通知上写着因为违反工作规定、越级汇报,他被取消了提干资格,并要求提前退伍。 这份突如其来的通知,让这位22岁的年轻战士没有任何申辩的机会。在办理退伍手续的最后一天,一位老战友悄悄告诉他,他守护了大半年的那位老人,其实是一位开国上将。 从繁华的北京回到江浙老家,赵保群成了一名普通的搬砖工人。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能养活一家人,他也就知足。 每天天不亮就要去工地,直到太阳落山才能收工。这样的日子虽然平凡,但赵保群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干活认真负责,从不偷懒耍滑。 直到有一天,他在收音机里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张爱萍。新闻里说,这位开国上将被任命为国防部长。 当赵保群看到电视里那张熟悉的面孔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当年那位"张续"老人就是张爱萍将军。 但赵保群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这段经历。每天依然按时去工地搬砖,和工友们一起吃着简单的午饭,聊着家长里短。 十多年的时光里,赵保群结了婚,有了孩子。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一家人过得平淡安稳。 1986年的一天,村里的广播突然响起了一条特殊的寻人启事。 寻人启事说,全国正在寻找一位曾在301医院当过警卫的退伍军人。这位军人在1972年夏天,曾经救过一位老首长的性命。 这个消息在村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赵保群,因为村里就他一个人是从301医院退伍的。 寻人启事传遍大江南北,张爱萍将军派出的工作组辗转多地。1986年初春,他们终于在江浙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找到了赵保群。 消息传到北京,张将军立即派人送去了一封感谢信和100元慰问金。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赵保群收到钱后,立刻把它捐给了村里的小学。 张将军得知这件事后,又托人送来了400元,并表示以后每个月都要给赵保群寄50元补贴。这次赵保群写了一封信给张将军,表示自己能靠双手养活家人。 这封信中,赵保群还特意提到,已经把收到的钱捐给了当地的养老院。他在捐款时,特意说明这是张爱萍将军的捐赠,而不是以自己的名义。 1987年深秋,张爱萍将军终于抽出时间,邀请赵保群来北京相聚。 张将军特意安排赵保群在北京住了几天。他们谈起了当年的事情,谈起了这十五年各自的经历,谈起了那个不平常的夜晚。 这次相聚后,张将军和赵保群一直保持着联系。每逢春节,张将军都会托人送去慰问品,赵保群则会写信汇报自己的近况。
“我国首例老人讹人被判刑!”2023年,湖南一女子扶起了一位摔倒在地的老人,她不
【7评论】【1点赞】
人老话多
这真是救命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