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侯佩岑说:“我爸爸去世后,我看到了他被推进去火化,我以为人被火化后会变成骨灰

朱竟年解史 2025-04-15 21:41:28

演员侯佩岑说:“我爸爸去世后,我看到了他被推进去火化,我以为人被火化后会变成骨灰,结果出来的时候是一堆白骨。旁边的人还说:你爸爸的骨头很健康,很白,保持的很好。” 侯佩岑在父亲去世后,亲眼见证了火化过程。很多人可能跟她一样,对火化有种模糊的想象,以为那是电影里那种浪漫化了的画面——人被推进去,最后出来一罐灰,干净又简单。可现实完全不是这样。她看到的是一堆白骨,硬邦邦地摆在那里,连工作人员都忍不住点评两句,说她父亲的骨头质量好。这话听起来有点搞笑,但也挺真实,毕竟谁会想到火化后还有人给你爸的骨头打分啊?这事儿估计让她脑子嗡了一下,觉得既荒诞又震撼。 从这堆白骨里,侯佩岑开始重新琢磨生命的意义。她父亲是个挺复杂的人,跟她妈认识时已经是有妇之夫,这在道德上肯定站不住脚。但侯佩岑没回避这个事实,也没试图把她爸包装成什么完美形象。她就老老实实面对,接受他是个有血有肉、有过错的人。父亲去世后,她看着那堆白骨,可能突然意识到,生命走到最后,不管你生前多风光、多不堪,结局都差不多——就剩一堆骨头,能被夸一句“健康”已经算不错了。 她后来悟出一个道理:活着就是个过程,酸甜苦辣都得尝一遍。喜怒哀乐不是生活的调味品,而是活着的证据。你高兴的时候觉得自己特牛,难过的时候恨不得全世界跟你一起哭,这些情绪再烦人,也是你还活着的证明。她说,感受不到这些,才是真的死了。这话听着简单,但细想挺有嚼头。咱们平时不也这样吗?开心了就觉得自己能上天,烦了就觉得天塌了,可回头想想,这些起伏不就是活着的节奏吗? 侯佩岑从这件事里学会了接受。她以前可能也跟很多人一样,觉得生活应该尽量顺遂,负面情绪能躲就躲。可父亲去世后,她发现逃避没用。火化炉里出来的白骨不会骗人,生活里的苦也不会凭空消失。她开始觉得,活着就是要直面这些东西,不管是开心还是难过,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接受了这些,她反而觉得轻松了点,像卸下什么包袱似的。 这让我想到,咱们每个人可能都有类似的瞬间吧。家里有人走了,或者自己经历点啥大事,突然就对生命有了新看法。我有个朋友,之前她爷爷去世,她也去送最后一程。她回来跟我说,最震撼的不是哭天抢地,而是看到骨灰盒放进墓地那一刻,觉得人这一辈子真就这么回事儿。她说那之后,她反而不那么怕死了,就是觉得活着得好好过,别老纠结那些小破事儿。侯佩岑估计也是这种感觉,从父亲的白骨里看到生命的真相,然后决定调整自己的心态。 其实侯佩岑的反思挺接地气的。她没整什么高大上的哲学理论,就是用自己的经历聊聊对生命的感觉。她爸走了,她看着白骨,听着工作人员那句“骨头很健康”,从震惊到接受,慢慢理清了自己的想法。她没说要怎样怎样改变世界,就是觉得活着得珍惜能感受的每一刻。这话听着有点老生常谈,但从她嘴里说出来,又有点不一样。因为她真真切切经历了那一切,不是随便感慨两句就完事儿。 再说回她父亲,这个男人确实不算啥正面典型。跟侯佩岑妈搞在一起时,他有家室,这事儿放到谁身上都得被骂。可侯佩岑没在这上面多纠缠,她关注的不是父亲生前的对错,而是他留给她的思考。她没把他美化成伟大的人物,也没把他踩得一文不值,就是把他当成一个普通人来看。这样的态度挺实在的,咱普通人不也这样吗?家里长辈走了,咱不会只盯着他们的错处不放,也不会硬把他们捧成圣人,就是接受他们本来的样子,然后继续过自己的日子。 侯佩岑还提到,活着就是要体验生活。这话听着有点鸡汤,但她是用自己的故事撑起来的。她父亲去世后,那堆白骨让她意识到,生命到最后就这么简单粗暴,没啥遮掩。她开始觉得,平时那些情绪起伏,那些让人抓狂的小事,其实都是活着的证明。她以前可能也烦过这些,但现在她选择拥抱它们。这种转变挺有意思的,像是一种和自己的和解,也像是一种对生命的重新认识。 这让我想起咱们日常生活里那些琐碎的瞬间。比如我有时候加班到半夜,累得想骂人,可第二天早上喝口咖啡,又觉得生活还行。或者跟朋友吵架,气得要死,可过两天和好了,又觉得这友情挺珍贵。这些小事堆起来,就是咱们的生活啊。侯佩岑说的“体验生活”,不就是这些吗?她从父亲的火化里看到生命的本质,然后把这想法放回自己的日子中,挺实在的一个过程。 她这种感悟,其实跟咱们的文化也有点呼应。中国人常说“生老病死”,这是个自然规律,谁也逃不掉。侯佩岑看着父亲的白骨,可能也感受到这种无可奈何的真实。她没抗拒这个现实,而是试着从中找点意义。这种态度挺值得琢磨的。咱平时老想着怎么让自己过得更好,可有时候,接受生活的本来面目,反而能让人平静下来。

0 阅读:1
朱竟年解史

朱竟年解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