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许世友去世后,家人给他供了几瓶茅台,却被守墓人偷喝了。几天后,他收到

品古观今呀 2025-04-15 09:24:37

1985年,许世友去世后,家人给他供了几瓶茅台,却被守墓人偷喝了。几天后,他收到许将军托梦:“我的酒怎么少了?”吓得守墓人再也不敢偷喝。 20世纪初的河南省新县,许世友诞生于一个平凡却不乏趣味的家庭中。他的父亲,除了是一位勤劳的农夫,还是一名技艺高超的猎手。在每年农业生产相对宽闲的季节,他会带着年幼的许世友深入山林,追踪野兔、瞄准野鸡。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许世友的童年,也无形中锻炼了他的体能和观察力。 有趣的是,这些打猎回归的夜晚,许父会小酌几杯,庆祝他们的收获,许世友也被允许参与这一仪式。这种家庭的传统,使得许世友自豪地声称自己从八岁起就开始品尝酒精。 然而,许世友的酒量真正的提升发生在他12岁那年,当他被送往少林寺学艺。那是1914年,文化学习成本的提升和不断的内战让许世友的家庭决定,送他去学武比学文更为实际。在少林寺,许世友遇到了他的师傅素应法师,一个不仅武艺超群,而且酒量惊人的僧人。在随后的八年里,许世友不仅学会了一身绝技,也在师傅的陪伴下锻炼出了惊人的酒量。 在一次紧张而关键的历史时刻,红军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如何赢得彝族头人的信任,从而安全通过其领地。正当此时,许世友将军的传奇酒量成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据传,在一次与彝族头人的酒桌上,许世友挑战了彝族的传统饮酒习俗,连续六次饮下海碗大的白酒,不仅直接将对方喝至昏倒,而且深得彝族人的尊重与友谊,确保了红军的顺利通过,并获得了宝贵的物资支持。 这一壮举不仅让许世友赢得了“英雄海量”的美誉,更展示了他非凡的领导能力和对局势的敏锐把握。红四方面军内部曾经实行严格的禁酒令,但许世友因其特殊贡献而被豁免。当不少指战员因此感到不平,向徐向前总指挥提出质疑时,徐向前以许世友喝酒不影响战斗力,甚至能够提升战斗表现为由,巧妙化解了军内的疑虑。 许世友对自己的饮酒行为也有着严格的自我约束,他坚持“打仗前不喝酒,打仗时不喝酒,打败仗不喝酒”的原则。尽管如此,在平时生活中,许世友也不失为一个豁达的人物,他和战友们在陕北学习期间,通过一种充满趣味的方式——看谁的酒量最大,来决定谁可以享受“免单”的待遇,据说许世友从未“买过单”。 关于许世友的酒量,有各种传说和猜测。 在周恩来总理的眼中,许世友将军的酒量并非一件小事,而是关乎军队纪律与个人健康的大事。周总理深知,对于许世友这样性格坚毅、直率的人,传统的批评方式可能适得其反。因此,他选择了一种更为巧妙的方式来传达他的关切和希望。 有一次,趁许世友到北京参加会议之际,周总理特意邀请他单独共进晚餐。餐桌上,酒水不断,但许将军在喝下不到两斤酒后就情形不妙,最终不得不“退场”。这次经历,对许将军来说既是一种体验,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自此以后,许将军再也没有强迫他人陪酒,周总理的用心良苦与巧妙手段,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件趣事也间接透露了建国后许世友将军的实际酒量——大约一斤七八两,而这与周总理自己的酒量相比,许将军略显不及。 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许将军去世后的一段佳话。许世友将军葬礼结束后,其墓地前不乏摆放着茅台酒瓶的情景,成为一种特别的纪念方式。据传,许将军的家属特别吩咐守墓人每三天向墓前倾倒一瓶茅台,既是对将军的哀思,也是对他生前爱好的一种寄托。但守墓人因觉得这样的做法过于奢侈,便开始偷喝一半,仅倒出一半。直至许将军的家人表示梦中许将军对此表示不满,守墓人这才不敢再贪杯,确保每一瓶酒都如愿“奉献”。

0 阅读:88

猜你喜欢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