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抽动症——频繁眨眼、摇头、还伴夜磨牙,原来是一回事儿,《伤寒论》 有一小方可解决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孩子抽动症、夜间磨牙?看似无关,实则同根——阴液不足!中医小妙方芍药甘草汤,两味药轻松调理。
不少孩子频繁眨眼、摇头,还伴夜磨牙,家长疑惑不解。中医认为,这背后可能是阴液不足引起的筋脉失养。
什么是“阴”?
“阴”是身体的滋润之源,如血液、津液。就像树木缺了汁液会干枯,人体筋脉缺了阴液,就会紧绷、抽动、痉挛,甚至磨牙。尤其孩子“肝主筋”,肝筋得不到滋养,筋脉干涩,就容易“虚风内动”。
《伤寒论》小方——芍药甘草汤,两味药,作用却非凡:
芍药:酸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润筋解痉。
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舒缓筋脉。
一个酸,一个甜,酸甘结合,化阴生津,让身体的水液“收到”筋里、血里、肝里,滋润深处。阴液充足,筋变柔软,抽动、磨牙自然缓解!
以案说方——门诊实例
No.1
《抽动症,门诊医案》
我的一个小患者,7岁的小女孩,被确诊患有抽动症。
孩子家长讲,那段时间,孩子常常感冒发烧,喉咙里时不时发出怪声,有时像打嗝,有时像清嗓。问她嗓子痛不痛,孩子却说没事。但这种声音总是反复出现,家长以为是感冒引起的,想着病好了就会好,便没太在意。
后来,家长忙着工作,孩子的症状好像减轻了点,可没过几周又复发,清嗓的声音更频繁,还多了抽鼻子、眨眼的动作。这时,家长才想起医生之前的提醒,赶紧带孩子四处求医,最后确诊是抽动症。说到这里,家长抹着眼泪,自责不已。
我安慰道:“既然找到了我,就别担心了,孩子交给我,慢慢调,咱们肯定能治好。”
初诊:孩子面色偏红,身形较瘦,常频频眨眼、抽鼻子,喉间时有奇怪的声音,夜里磨牙特别厉害,性子急躁,食欲一般,大便偏干,小便发黄。
舌红少津,苔薄黄,脉弦细数。
辨证:阴液不足,肝风内动
治则:养血柔肝,滋阴熄风
白芍,甘草,蝉蜕,钩藤(后下),生地黄
(无克数:中医讲究“一人一方”,方子套不得,套了就难对症,既耽误时间也费了钱力。)
二诊:家长反馈孩子抽动症状有所减轻,异常发声次数减少,夜里磨牙好转,但食欲依旧不佳。原方加入焦山楂、炒麦芽,意在健脾开胃,助孩子食欲好转,气血生化充足,阴液自能更旺,有利于进一步恢复。
三诊:抽动症状大大减轻,异常发声基本消失,眨眼、抽鼻显著减少,夜间磨牙已止。食欲改善,大便偏软,小便正常。
病情好转后,药量适当减轻,既巩固疗效,又避免滋腻过度。
随访:孩子的父母发现,女儿的情况好了许多,抽动症状也不像以前那样频繁。期间,他们不断反思自己,意识到脾气暴躁,心态不稳,遇到不顺心的事常常发泄出来,特别是在与女儿的相处中,常显得不耐烦。由于工作忙碌,没时间陪伴孩子,便让她玩电子产品,但每次限制她的游戏时间时,自己却容易生气和她争吵。
随着孩子病情好转,父母带她出去旅游散心,常打电话与我聊,说:“没想到孩子的抽动症状减轻了很多。”渐渐地,他们明白,孩子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能暂时忘却抽动的困扰。这一年多来,父母一直自责,努力调整心态,改变教育方式,弥补过去对孩子关心不足的地方。
看到父母的努力变化,再加上治疗的效果,孩子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好,我感到十分欣慰。想对所有患儿家长说,孩子的康复不仅需要治疗,更需要家长心态的转变。常言道,“良药苦口”,有时最好的良药,就在我们自己心中。
妙法辨证——经方方解
白芍——擅养血敛阴、柔肝止痛、润筋解痉,是方中主药。它能补肝阴血,缓解筋脉拘急,作用稳而和。
甘草——能健脾益气、缓急止痛、舒缓筋脉。与白芍搭配,酸甘相合,不仅滋阴养血,更能柔筋缓急,两者相辅相成。
蝉蜕——善于疏风散热、熄风止痉,专治风热内扰和筋脉不和。它助白芍、甘草平肝熄风,缓解抽动。
钩藤——性凉入肝,长于清热平肝、熄风定惊。与蝉蜕同用,既平肝火,又定虚风,协助主药镇静筋脉。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补充阴液,濡养筋脉,助全方更好滋阴熄风。
此方各药配伍,养血柔肝,滋阴熄风,既治根本,又缓筋脉之急,抽动自能缓解。
小儿抽动症,多与肝风内动有关。这孩子因多次感冒发烧,耗伤了阴液,导致肝阴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才出现了这些症状。
芍药甘草汤是经典古方,酸甘化阴,正合病机。配上蝉蜕、钩藤、生地黄,能更好地平肝熄风、滋阴养液,让孩子的阴液充足起来,肝风平息,筋脉得养,抽动的毛病自然会慢慢缓解。
这方子既平稳又贴合孩子体质,帮她调和内里,让身体慢慢恢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