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人形机器人咋混成这样的# 小时候看电视时,我总觉得日本科技树点满了浪漫:什么会飞的铁臂少年、掏任意门的机器猫,开AT力场的初号机。。。结果现在打开短视频,全是咱们的国产货,反倒是当年最早搞人形机器人的日本,现在连影子都见不着。
其实早在18世纪的江户时期,就出现了人形机器人的雏形——卡拉库里木偶。而20世纪,日本人形机器人更是起飞。70年代,日本政府颁甚至将机器人技术列为重点扶持领域。1973年,早稻田大学整出了全球第一个能自主行动的人形机器人WABOT-1,虽然它走起路来像刚学步的小孩,但好歹也算迈出了历史性的两步。后来本田在2000年推出的全球首台全功能人形机器人——ASIMO,也是惊艳世界。
但到2025年,全球机器人赛道就剩中美在掰手腕,ASIMO早已宣布退役。这个曾经用机器人惊艳世界的国家,就这么消失了?
这原因可不止一个。首先,日本人写软件一直不太行。上世纪末大家伙都在发展互联网的时候,日本各大公司都在“重硬轻软”。软件算法上的落后,让机器人看着硬朗得很,实则没有脑子,纯纯的木偶pro max。
而且,日本之前的机器人研究,大多是政策导向的结果。政府怀着“充钱才能变强”的信念,给机器人研发疯狂充值。搞出的那台的WABOT-1,造一个就要100万美元,而且路都走不明白,让我花100万买个巨型手办,属实有点冤大头了。
他们也知道,如果想赚钱,那肯定要搞可爱又能干的商用机器人。但大家伙造出来的,不是费用出不起,就是智力有问题。比如ASIMO,本来设计出来的目的是服务家庭,结果一个就要250万美元,好家伙,那还不如请个活人呢。
又或者服务机器人Pepper,它倒是便宜一点,只需要1900多美元。但它的智商根本不能胜任日常任务,宣传的“情感交互”功能,其实也是事先设定好的程序,很多人买去用了以后直呼上当。
再加上经济泡沫爆炸,日企集体开启攒钱模式。所以不是不想卷,是当年all in太猛,留下一屁股债只能现在慢慢还,哪还有闲钱加大力度啊。
反观隔壁机械臂,在汽车厂流水线干到冒火星。这年头,能赚钱的才是真有用的,只会表演的只能叫电子宠物。所以,早年堂堂亮相的那些人形机器人,纷纷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从人形机器人没落,到错过互联网浪潮、迷失在AI时代,我只能说,日本人在点错科技树这块儿,总是很有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