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府二小姐孔德懋所著的《孔府内宅轶事》中,提到了孔府一道非常并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菜:
豆芽
这道菜据说在任何席面都必须出现,传说还是因为吃货乾隆。有一次乾隆来曲阜,用膳因为不饿吃得很少。衍圣公就很着急,觉得这是不是不满意啊?就让厨师想办法。厨师也是崩溃的,慌乱中随手抓了把豆芽,放几粒花椒炒炒送上来了。乾隆没见过花椒问衍圣公这是什么,衍圣公回答是花椒,是提味的,乾隆夹起豆芽菜尝了尝称赞说:味道果然不错,这一句话使孔府如获恩典,从此炒豆芽成为孔府的传统菜,所有宴席不管大小都要上。为了供衍圣公府的豆芽,庄上还要往孔府交春芽(豆芽)。
后来可能是觉得炒豆芽也太普通, 孔府就想出了新做法,将豆芽的豆瓣去掉,只留嫩芽,将豆腐炒后切成极小的三丁形炒熟后,一根豆芽和一个小三丁豆腐配在一起正是一朵丁香花。这道菜也成了孔府名菜“丁香豆腐”。
由于豆芽使用量过大,孔府专门有“择豆芽户”,顾名思义他们的工作就是择豆芽...
孔府的“户人”,也就是世世代代专门负责孔府某一项工作的仆人,分的很细很细。比如有洒扫孔庙和孔林(家族墓地)的“庙户”,有杀猪杀牛杀羊的“屠户”,其中“猪户”、“羊户”、“牛户”互相不串,各干各的。还有“笤帚户”是专门绑笤帚的,“挑户”是专门挑祭品的、“鸭蛋户”是供应鸭蛋的、“菱角户”和“香米户”顾名思义就是供应菱角和香米的~
内宅的活当然也也分很细致了,有“司茶户”、“烧水户”专来给客人斟茶、烧水。“冰差”、“林差”,专为孔府运冰、打柴。由于孔府祭祀和礼仪活动极其频繁,还有专门的还有“花炮户”“吹奏户”,专在孔府年节、祭祀、喜庆寿时来放花炮、吹奏乐器。甚至还有“哭丧户”,专在孔府死了人时来跪棚哭灵.....
由于有减免徭役的好处,而孔府又需要大量的祭祀人员,所以许多人会去交钱捐一个礼生(大概80人)或者乐舞生(120人)。他们平时不来,只有祭祀的时候来,捐一个花钱也不多,当地有句俗语:“一个钱的萝卜,两个钱的葱,走到捐个乐舞生。”
这些“户人”,包括孔府祀田的佃户,都属于衍圣公府的“民”,不编入地方政府保甲,也不承担徭役。这些人有了事情,要找衍圣公府而不能找当地县政府,而如果实在要找找县政府,也必须先得到衍圣公府同意才行。
孔府管理这些“户人”,有一套单独的司法系统,可以自己发行“信票”,相当于“逮捕证”或“拘留证”,可以拘押任何小宗户及佃户、庙户,可以开堂审讯并且制刑。刑具是皇帝御赐的雁翅镜、金头玉棍、虎尾棍,用这些东西打死“户人”是合法的,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孔府甚至有专门的刑房,又名“四路常催”,有各种刑具,专门管催租、抓人、监押人及送远信...
孔府甚至还可以自己养兵丁,还有自己专门的“兵部”,叫做“百户厅”,又称“林庙守卫司百户”,下设“百户衙门”,统辖“户人”中的大量健丁组成孔府所属武装力量。民国建立以后,改由北洋军阀给孔府派警卫,叫“奉卫队”,有三百多人,常驻在孔府的有一百五十多人,负责保卫和监督孔府的很多事务。比如衍圣公诞生的时候,奉卫队就要把孔府产房团团围住,防止“偷龙转凤”。
孔府的仆人大多数是世袭的,就是老子死了儿子干。如果老子死了,但是儿子还太小不能工作,那就会先自己找个人来顶替,等儿子大了再上岗,相当于祖传编制吧~
孔府仆人很多原本都姓孔,但到孔府或者到其他任何一个地方当仆人,必须改姓。因为孔家有家规,孔姓后人,男不为仆女不为婢,所以你要为奴为婢的话,你先改姓,那就不算孔家后人了,你就随意吧!
感觉整个孔府就是个巨大的规则怪谈....
该读书时别放猪
世修降表的寄生世家!孔子有灵怕是要把头埋裆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