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28日下午1时,李大钊不幸遇难,梁漱溟第一个赶到了李家,他先安抚好

历史海大富 2025-04-14 01:24:49

1927年4月28日下午1时,李大钊不幸遇难,梁漱溟第一个赶到了李家,他先安抚好李家的孤儿寡母,留下10块大洋,然后赶到了长椿寺,他要去亲自去接好友。 要说梁漱溟为啥这么拼,得先聊聊李大钊是个啥样的人。李大钊,1889年生在河北乐亭,家里不算穷,但也没啥大富大贵。他早年跑去日本留学,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混了个图书馆主任的差事,还当了教授。这家伙不光会读书,还真敢干,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五四运动时也是带头闹腾的主儿。 在北京那几年,李大钊忙得脚不沾地。北大图书馆主任这活儿听着挺体面,月薪300银元在当时绝对是高收入,可他家愣是穷得叮当响。每个月他就留50块钱给家里,剩下的全捐了出去,要么资助穷学生,要么支援工人运动。家里那点家具破得不成样子,桌子腿都晃悠,书倒是一堆堆的,边角都翻黄了。他自己穿的也寒酸,一件布袍子洗得发白,走路带风,十多里地去学校从来不坐车,车夫喊他他都摆手拒绝。 李大钊的课在北大特别火,学生挤破头来听他讲马克思主义。他站在讲台上,手里粉笔唰唰写,讲得头头是道,底下学生笔记抄得手酸。下了课还有人围着他问东问西,他也不烦,耐心答到天黑。除了教书,他还跑出去搞政治,反袁世凯那会儿,他在街头喊得嗓子都哑了。晚上跟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凑一块儿,点着油灯聊革命聊到半夜,眼圈熬得通红。 家里全靠他媳妇赵纫兰撑着。她早上起来劈柴做饭,烟熏得眼睛疼,晚上补衣服补到手起茧子。孩子们穿的棉衣全是补丁,鞋底薄得像纸,吃饭就啃窝头配咸菜,连个肉影子都见不着。赵纫兰从不抱怨,默默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李大钊这人,活得太实在,把钱和心思全扑在革命上了,愣是把自己活成了个穷光蛋。 1927年4月28日下午1时,李大钊在狱中被反动军阀弄死了,38岁就没了。北京城里风声紧得吓人,街上的人都低着头不敢多说话。噩耗传到梁漱溟耳朵里,他二话不说就往李大钊家跑。到了那儿一看,赵纫兰病得起不来床,几个孩子围着她哭得稀里哗啦,家里冷锅冷灶的,惨得不行。梁漱溟赶紧过去安慰了几句,从兜里掏出10块大洋搁桌上,让孩子们先顾着点妈,然后啥也没多说,转身就走了,直奔长椿寺。 到了长椿寺,李大钊的遗体就搁在一口破棺材里,棺木粗得连边都没刨平。梁漱溟站在那儿看着,心里估计跟翻了五味瓶似的。他跟李大钊是老交情了,俩人都是北大出来的,平时没少聊理想聊国家。这会儿看着好友就这么走了,身后还这么寒酸,他咽不下这口气,当场就决定得给李大钊换口像样的棺材。他跑出去找人筹钱,忙得脚不沾地。 梁漱溟没光顾着自己难受,他还想着李家的日子咋过。安顿完李家,他又开始张罗李大钊的后事,找了些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一块儿商量,想给李大钊弄个体面的葬礼。他四处奔走,拉了不少人帮忙凑钱凑东西。那时候北京城乱成一团,能站出来干这事儿的,真没几个。梁漱溟这人,讲义气,也讲良心,他这一通忙活,既是给好友送行,也是给自己那份信念一个交代。 李大钊死了,北京城里炸了锅。老百姓议论纷纷,有骂军阀的,有叹气的,也有被他事迹感动的。德昌杠房的掌柜伊寿山没见过李大钊,但听说了他的事儿,挺感动,就拿出一口值260银元的柏木棺材,硬是只收了140银元。章士钊听说后赶紧掏钱买下来。1927年5月1日早上,伊寿山带人把新棺材送到长椿寺,把李大钊的遗体挪进去,然后运到妙光阁街渐寺放着,这一放就是六年。 到了1933年,日本人占了李大钊老家,赵纫兰病得更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北大的蒋梦麟、周作人、胡适几个教授坐不住了,赶紧凑钱给李大钊办公葬。1933年4月22日,渐寺里搞了个大仪式,第二天出殡,700多人自发来送。队伍走得慢吞吞的,挽联上写着硬气的话,风一吹晃晃悠悠。路上全是泥,鞋子踩得脏兮兮的,走到墓地都黄昏了。北大的人亲自下手扶棺埋下去,土铲下去的声音听着怪沉的。一个月后,赵纫兰也死了,教授们把她埋在李大钊旁边,两块碑立在那儿,字迹后来让风吹得看不清了,周围全是野草。 李大钊这一走,梁漱溟的忙活,还有后来大家的出力,弄得这事儿传开了。梁漱溟第一个冲到李家,又跑去接好友,这份情义让人没法不佩服。他不是光为了朋友,是真觉得李大钊这人值,不能就这么冷冷清清地走。李大钊的事儿后来成了不少人的动力,那时候搞革命的,哪个不知道他?梁漱溟这番折腾,也让大家瞧见了个读书人该有的骨气。

0 阅读:0
历史海大富

历史海大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