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主席躲进农妇家。没想到,敌人搜查时,农妇却说:“你们要找的人,在我家!”然而,就是这一句话,26年后,她收到邀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1933年的黄袍山笼罩在白色恐怖中,国民党军队像疯狗般搜捕红军干部。毛泽东带着警卫员摸到山腰一处熟悉的农家小院,篱笆上的蓝布褂子随风摆动——这是黄菊喜家,6年前他认下的干娘家。 47岁的黄菊喜正在灶台前熬野菜粥,5个孩子的饭碗在桌上摆成一排,自打丈夫病死后,这个裹着小脚的农妇硬是靠挖野菜、织粗布把孩子们拉扯大。听见柴门响动,她转身看见满身泥泞的毛泽东,手里搅粥的木勺“啪嗒”掉进锅里。 “快进屋!”她扯着毛泽东就往里间拽,里屋的土墙上还贴着6年前罗荣桓用毛笔写的“军民一家亲”,纸角已经泛黄卷边。 当年毛主席乔装成货郎来黄袍山搞农运,住在黄家堂屋。村里人发现这个教书先生模样的外乡人和黄家二小子吴朝炳长得像亲兄弟,连耳垂上的痣都一模一样。 罗荣桓当场拍板让主席认了干亲,从此毛泽东管黄菊喜叫“菊妈”,吴朝炳成了他“干弟弟”。 外头传来零星的枪声,黄菊喜扒着窗缝往外看,村口槐树上吊着两个血葫芦似的人——是给红军送过粮的张家兄弟。 她抖着手把毛泽东推进后屋柴堆,抓过晒干的苞谷杆子往人身上盖。前院突然炸响踹门声,二十几个端着刺刀的国民党兵冲进来,领头的拿枪托砸碎水缸,白花花的水流了满地。 “共匪头子毛泽东在哪儿?”刀尖抵住黄菊喜喉咙,灶台上的粥锅咕嘟咕嘟冒着泡,蒸汽模糊了她满是皱纹的脸。 她突然指向里屋:“老总要找的人在床上躺着呢。”当兵的冲进里屋拖出个人来,正是穿着毛泽东旧衫子的吴朝炳。 小伙子梗着脖子喊:“老子就是毛泽东!”领头的狞笑着扣动扳机,血溅在门框“光荣军属”的木牌上。 村口传来集合哨,当兵的押着几个青壮年往山外走,黄菊喜等到天黑透了才挪到柴堆前,毛泽东攥着她的手直哆嗦。 3天后,乔装成送葬队伍的红军接走了毛泽东,棺材里塞满乡亲们凑的二十斤炒米、五双千层底布鞋。 临别时毛泽东跪在干娘跟前磕了三个响头,黄菊喜从发髻里摸出珍藏的银簪子塞给他:“留着,紧要关头能换口粮。” 往后的岁月里,黄家剩下的三个孩子全上了前线,小女儿桂凤被还乡团抓住,竹签子扎穿十指也没吐露伤员藏身处,老幺朝福抱着炸药包和敌人同归于尽,连块囫囵尸首都没找回来。 黄菊喜白天给游击队纳鞋底,晚上就着月光编草鞋,手指头被麻绳勒得血肉模糊。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夜,中南海的灯光亮到后半夜,毛泽东盯着请柬上“黄菊喜”三个字,眼前浮现干娘家灶台上那盏桐油灯。 天安门城楼上,77岁的老太太攥着栏杆不敢往下看——长安街上红旗招展的方阵,比她当年送走的五个孩子还要年轻。 黄菊喜在观礼台上坐了不到半个钟走,说惦记家里没喂的鸡。工作人员追着要派小汽车送,她摆摆手:“使不得使不得,我走惯了山路。” 最后还是周总理让警卫员开吉普车送她到火车站,包里塞着毛泽东亲笔写的“革命母亲”奖状和五百斤全国粮票。 1971年冬天,89岁的黄菊喜在睡梦中离世,乡亲们整理遗物时,在炕席底下发现个蓝布包,里头整整齐齐码着五张烈士证。 信源:咸宁市人民政府——《党史上的咸宁记忆07》——英雄母亲黄菊妈
1933年,主席躲进农妇家。没想到,敌人搜查时,农妇却说:“你们要找的人,在我家
寒梅傲骨雪中情
2025-04-13 09:32: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