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国民党兵力30000人将仅6000人的解放军围困于冶溪镇。结果解放军没费一兵一卒便打退了敌军,这靠的是当地的大地主胡之杰。 1946年7月的一个傍晚,安徽岳西冶溪镇东侧的小村庄空气凝重。吴诚忠站在临时指挥部的窗前,望着远处黑压压的国民党军队,眉头紧锁。作为独立第二旅的旅长,他肩上扛着6000多名战士的生死,此刻的他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吴旅长,情报已经确认,国民党第72师已经完全包围了我们,总兵力超过3万人。"参谋长张体学拿着刚收到的情报,声音低沉地报告道。 回想起一个月前接到的命令,吴诚忠心中五味杂陈。当时上级指示他带领独二旅伪装成司令部,在佛塔山阻击国民党军队,为主力部队撤离争取时间。没人想到这次任务会如此艰难——他们在佛塔山不眠不休地坚守了三天三夜,尽管装备简陋,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却毫不退缩。 任务完成后,他们本应与主力部队会合,却因叛徒告密行踪暴露,被国民党大军团团围住。 正在这时,一位身着布衣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这个人名叫胡之杰,是当地有名的地主,正是他收留了这支疲惫不堪的队伍。与其他地主不同,胡之杰在当地颇有声望,他开办学堂、救济难民,是村民眼中的"大善人"。 "吴旅长,看你愁眉不展的,是不是有什么难处?"胡之杰端着一碗热茶,关切地问道。 吴诚忠苦笑了一下:"胡先生,多谢你的收留。只是国民党的兵力实在太多,我们恐怕很难突围成功。" "能告诉我包围你们的是哪支部队吗?"胡之杰突然问道。 "是国民党第72师,师长是傅翼。"吴诚忠随口回答。 听到这个名字,胡之杰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傅翼?和他一起的是不是还有祝顺鲲?" 吴诚忠惊讶地看着胡之杰:"你认识他们?" 胡之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神秘的微笑:"实不相瞒,这两人曾是我的部下。我年轻时在川军任职,他们都是我一手带出来的。" 吴诚忠和张体学面面相觑,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位看起来普通的乡绅。 "吴旅长,我有把握说服他们放你们一条生路。"胡之杰坚定地说,"明天,我独自去见他们。" "这太危险了!"吴诚忠急忙阻拦,"万一他们不认你,或者……" "我了解他们,也知道该怎么说服他们。"胡之杰打断道,"他们是我的学生,这些年虽然没联系,但情谊不会变。我保证,不费你们一兵一卒,就能让他们退兵。" 吴诚忠看着胡之杰自信的眼神,心中的疑虑逐渐被希望取代。如果胡之杰说的是真的,那么他们或许真有一线生机。 "那好,明天就拜托胡先生了。"吴诚忠最终点头同意,同时命令部队做好突围准备,以防万一。 当胡之杰走到国民党军营门口时,哨兵们刚要拦住他,却看到一位军官快步走来:"让他进来!"正是第72师师长傅翼。 "老师!"傅翼看到胡之杰,激动地抱拳行礼,"多年不见,您还是风采依旧。" 寒暄过后,胡之杰直接切入正题:"你们包围的这支解放军,我希望你们放他们一条生路。" 傅翼和祝顺鲲面面相觑,显然没想到胡之杰此行的目的。 "老师,这可不行啊。这是上级的命令,如果放了他们,我们就是违抗军令。"傅翼为难地说。 胡之杰不紧不慢地倒了杯茶,开始讲述他这些年的所见所闻:"我这些年虽然归隐山林,但世事变迁仍看在眼里。你们看看这些解放军,虽然装备简陋,却深得民心。他们走到哪里,百姓就把他们当亲人一样对待。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傅翼沉默不语,胡之杰继续道:"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解放军今天看似弱小,但他们代表的是未来的方向。别看现在国民党兵强马壮,但上下离心,腐败成风,前途堪忧。" 胡之杰看着两位学生的眼睛,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别忘了,我们当初为什么参军?不就是为了保家卫国吗?可蒋介石是怎么对待我们川军的?克扣军饷,排挤异己。我当年弃官而去,不就是因为看透了这一点?" 他停顿片刻,继续说:"你们想想,蒋介石是什么样的人你们心里没数吗?他会真心重用非嫡系的你们吗?今天你们帮我这个忙,不仅是积德行善,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帐内沉默良久,傅翼与祝顺鲲交换了一个眼神,终于开口:"老师,您的意思我们明白了。但是直接放走他们,我们难以向上级交代。" 胡之杰微微点头:"那就假装交火,你们可以故意打偏,给他们留一个突围的口子。" 祝顺鲲补充道:"可以安排在明天凌晨,那时候视线不好,更容易掩人耳目。" 计划敲定后,胡之杰带着好消息回到了冶溪镇。吴诚忠见他平安归来已是惊喜,听闻谈判成功更是难以置信:"胡先生,您是怎么说服他们的?" 胡之杰笑而不答:"千言万语,不过是情与理罢了。明日凌晨,敌军会故意留出东南方向的缺口,你们抓紧时机突围。记住,要装作奋力突围的样子,双方都要面子。" 第二天凌晨,天色微明之际,吴诚忠率领6000名战士向东南方向发起了突围。如胡之杰所言,敌军的火力明显放水,枪声震天却无人伤亡。独二旅全体将士成功突出重围,与主力部队胜利会师。
1946年,国民党兵力30000人将仅6000人的解放军围困于冶溪镇。结果解放军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4-12 23:11: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