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彭外妹的家里,有一处角落放置着铁制的笼子,而她的儿子在这个笼子里生活了45年,可能别人看起来难以置信,很是惊讶。 2019年,一个早晨,郑州市一家养老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住客。彭伟庆,这个已经55岁的中年男子,第一次正式离开了那个陪伴他四十多年的铁笼。当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他搀扶进宽敞明亮的房间时,这位中年人脸上闪过一丝难以名状的表情,似乎对这突如其来的改变既好奇又有些不安。 在养老院的另一端,年迈的彭外妹站在走廊上,视线远远地望着儿子的背影。她的眼角湿润了,但这次不是因为无奈的眼泪,而是一种复杂的释然。"这么多年了,总算有个好去处。"她低声对身边的二女儿说道。 回顾2013年,彭外妹和彭伟庆的故事被一位记者报道后,一时间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媒体镜头对准了彭家那个角落里的铁笼子:高1.7米,长1.5米,宽不到1米,下面装着四个小轮子。笼子里盘坐着一个目光呆滞的中年男子,这就是被称为"笼中人"的彭伟庆。 当时的报道揭露了彭外妹几十年来的艰辛生活:每天早早起床,先给笼中的儿子换下衣裤和床单,清洗他的身体,然后一口一口地喂他吃饭。她通过笼子的缝隙,为儿子剪指甲、剪头发。天气暖和时,还会把水提到笼子旁边,给他洗头。医生检查时惊讶地发现,彭伟庆在笼中生活几十年,居然没有生褥疮,这足以证明彭外妹照顾得有多细致。 这样的报道触动了社会各界的爱心。有人送来生活用品,有人提供医疗帮助。郑州的一家医院派医护人员上门为母子免费检查,郑州市侨联更是深入了解情况后,决定将彭伟庆免费接到养老院生活。 "在养老院,会有专业的人照顾他,也不用整天关在笼子里。就算发病,也有镇定类药物来辅助,不用担心他伤害自己。"侨联的工作人员这样向彭外妹解释。 听到这个消息时,彭外妹内心挣扎了很久。放手意味着结束长达四十多年的朝夕相处,但也意味着儿子能获得更专业的照顾。当她最终同意这个安排时,彭外妹打开了笼子的门,亲自带着彭伟庆走出了这个他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小世界"。 1966年的秋天,彭外妹家本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和睦之家。丈夫彭精疼爱她,三个女儿乖巧懂事,两岁的小儿子彭伟庆白白胖胖,全家人都对这个小生命充满期待。彭精和彭外妹都在国棉一厂工作,一家六口的生活虽然不算富裕,但也其乐融融。 谁能想到,命运的转折就在一场高烧中悄然到来。彭伟庆突然高烧不退,彭外妹用酒精和凉水为儿子擦拭身体,想要退烧——这个在三个女儿身上屡试不爽的方法,这次却失效了。第二天,彭伟庆仍然浑身发烫,有气无力地躺在床上。夫妻俩慌忙抱着孩子赶往医院,却被告知:"孩子没有及时退烧,已经发展成大脑炎了。" 治疗后的彭伟庆虽然保住了性命,却留下了无法逆转的伤害:他走路摇摇晃晃,平衡能力极差,走几步就会摔倒;智商停留在一岁左右,甚至认不出家人。彭精和彭外妹带着儿子四处求医,跑遍各大医院,花光家里积蓄,却没有看到任何好转。 "我们只能盼着他随着年龄增长,病情能有所好转。"彭外妹回忆道。夫妻俩重新安排了家庭分工:彭精负责做饭,彭外妹负责照顾儿子。三个女儿也很懂事,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自理,还经常帮忙照顾弟弟。 然而,随着彭伟庆进入青春期,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棘手。他的力气越来越大,脾气也越来越暴躁,医生检查后确诊为狂躁症。他会突然抢夺别人手中的东西,让邻居们纷纷避让,有些孩子甚至见到他就喊"傻子"。 一次,夫妻俩下班回家,看到屋内一片狼藉:彭伟庆全身是血,手上沾着血迹的玻璃碴,旁边还放着水果刀。这是他第一次出现自残行为,彻底吓坏了夫妻二人。为了保护儿子,彭精找来师傅做了一个木头笼子。 可这个木笼并不牢固。一天半夜,彭伟庆在里面折腾,把头卡在柱子之间,发出的惨叫声惊醒了全家。彭精赶忙锯断一根木头救出儿子。第二天,笼子破损无法使用,彭伟庆在屋内活动时,突然冲向厨房抢夺父亲手中的菜刀。彭外妹上前阻止时,被儿子一拳打在眼角,险些失明。 这次事件后,彭精重新寻找木匠,做了一个更结实的笼子。但不久后的一个早晨,彭外妹发现儿子嘴边血肉模糊——他竟然用牙齿咬断了笼子上的一根木头,自己的两颗牙齿还留在上面。 "木头关不住他了。"彭精最终决定用钢管焊接一个一米宽的笼子,还特意安装了轮子方便推动。彭外妹在笼子里铺上床铺、被子和枕头,尽可能让它舒适些。从此,这个钢制笼子成了彭伟庆的"小世界",也成了他生活40余年的地方。 1980年代,彭精生了一场大病,住进养老院,两个月后就去世了。临终前还念叨着儿子。彭外妹成为了家里唯一的支柱,靠着每月不到2000元的退休金和低保费维持母子二人的生活。她每天早早起床,为儿子换衣清洗,一口一口喂饭,通过笼子的空隙给他剪指甲、理发,像照顾婴儿一样照料着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儿子。
在彭外妹的家里,有一处角落放置着铁制的笼子,而她的儿子在这个笼子里生活了45年,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4-11 21:16:26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