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有个美男子叫卫玠,帅得连尼姑都想翻墙来看他,人称“佛跳墙”,恐怖的是,因为看他的人实在太多了,全城出动,最后他竟然被活活看死了。 永嘉四年的建邺城,一场前所未有的人潮涌动着,人们争先恐后地挤向城南一处宅院。这不是为了哪位皇亲国戚,而是为了一睹西晋玄学大师卫玠的真容。然而三天后,这位年仅二十七岁的美男子却撒手人寰,留下了"看杀卫玠"的千古悲剧。 豫章太守站在卫玠的灵堂前,掩面叹息:"才华如此,容貌绝世,却被众人的目光夺去性命,天妒英才啊!"前来吊唁的人群中,有人低声议论:"从豫章至下都,一路上他已经日渐消瘦,谁曾想到建邺的围观会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情要从三天前说起。当卫玠的羊车缓缓驶入建邺城门时,早已有无数百姓等候在那里。"壁人来了!"有人高呼一声,人群顿时沸腾。卫玠素来体弱,从豫章舟车劳顿而来,本就疲惫不堪。面对如墙般拥挤的人群,他显得局促不安。 "请让一让,卫公子身体不适,需要休息。"卫玠的随从努力开道,却无济于事。人群只是短暂退让,又迅速涌上前来。有人甚至爬上树木,只为一睹这位"冰清玉润"的美男子真容。 "观者如堵墙"并非夸张之词。连续三天,卫玠所居之处门庭若市,从早到晚不断有人前来观望。有记载说,就连城郊的尼姑也按捺不住,纷纷赶来一看究竟。卫玠本就"先有羸疾,体不堪劳",加上日夜不得安宁,终于病倒了。 卫玠的岳父乐广闻讯赶来,见女婿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急忙请来名医。然而为时已晚,卫玠的病情迅速恶化。据《晋书·卫玠传》记载,他在昏迷中曾微弱地说:"使我得一日安静,或可不至于此。"次日黎明,这位才情与美貌并重的玄学大师便与世长辞。 "看杀卫玠"的消息迅速传遍建邺城,引起轩然大波。许多前来围观的百姓心生愧疚,有人甚至跪在卫玠灵堂外痛哭。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当时社会的反思:名人效应下,公众的热情与个人隐私的边界在哪里? 卫玠去世的消息传到豫章时,曾与他长谈一日的谢坤悲痛不已,他对人说:"叔宝之才,冰清玉润,如今却被世人的目光消磨殆尽,令人扼腕叹息。" 在西晋盛行清谈玄学的年代,卫玠以其绝世容颜和超凡才华,如一颗璀璨明珠般耀眼。说起卫玠的家世,他可不是普通人家出身。他是河东郡安邑县人,祖上显赫,是曹魏尚书卫觊的曾孙、太保卫瓘的孙子。这样的家世本可让他安逸度日,但卫玠偏偏志不在此,而是醉心于清谈玄学。 卫玠初涉清谈界时,正值玄学鼎盛时期。他接过何晏、王弼的思想衣钵,很快在名士圈中崭露头角。有一次,卫玠与当时声名显赫的王澄进行玄理讨论,王澄平日里很少推崇他人,但听完卫玠的论述后,竟然"叹息倾倒"。当时的人评价说:"王家三子(王澄、王玄和王济),不如卫家一儿。"这句话足见卫玠在玄学界的地位之高。 然而,让卫玠名声更加远播的,却是他那倾国倾城的容颜。卫玠每次乘坐白羊车在洛阳街头出现时,远远望去,宛如白玉雕像,当时人称之为"壁人"。一次,卫玠的舅舅、骠骑将军王济——此人本身也是以英俊豪爽著称——看到卫玠后,却苦笑着说:"珠玉在侧,觉我形秽。"意思是说,站在卫玠身边,自己就像块丑石头一样。后来卫玠娶了乐广的女儿,当时人们对这对翁婿的评价是:"妇公冰清,女婿玉润。" 正是这样的绝世容颜,导致卫玠每次出门都会引起轰动。"羊车入市"成为当时洛阳的一道独特风景,人们争相一睹他的风采,甚至造成了道路拥堵。对于体弱多病的卫玠来说,这种万众瞩目既是荣耀,也是负担。 永嘉四年,随着天下大乱,卫玠决定南迁避难。在前往建邺之前,他在豫章与大将军王敦的长史谢坤进行了一整天的畅谈。谢坤对卫玠的才学大为赞赏,极力推荐他去见王敦。然而,卫玠却对谢坤说:"王敦此人恐怕不是保家卫国之臣。"这一政治判断显示了卫玠敏锐的洞察力,后来王敦果然谋反篡权,证实了卫玠的预见。 与中国古代其他三大美男相比,卫玠的结局同样悲凉。潘安因卷入皇权斗争被处死;兰陵王高长恭因功高震主被赐毒酒而亡;只有宋玉活到七十六岁善终。而卫玠,这位才华横溢、容貌绝伦的玄学大师,却因为世人的过度关注,在二十七岁的年纪被"看死"。 卫玠之死,不仅仅是一个美男子的消逝,也标志着魏晋名士风流的某种终结。在那个尚玄风雅的时代,"名士"几乎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而卫玠则是这种文化的集大成者。
西晋有个美男子叫卫玠,帅得连尼姑都想翻墙来看他,人称“佛跳墙”,恐怖的是,因为看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4-11 21:15: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