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56岁的左宗棠要杀掉投降的董福祥,部将刘松山大骂:我真是瞎了眼!左宗棠不为所动,挥刀砍向了董福祥,众人吓得都闭上了眼睛! 同治六年末,陕甘大地烽火连天。随着左宗棠进军西北,一场针对当地叛军的围剿行动已经展开。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路军阀势力盘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甘肃环县人董福祥。作为一个拥有数千人马的武装首领,董福祥在当地一带颇有威名。 这位身高一米七、方脸大耳的汉子,有着一对标志性的浓眉,几乎连到了一起。在当地,人们都称这样的眉形为"一字眉",配上他那对炯炯有神的豹环眼,整个人散发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1869年1月,左宗棠麾下大将刘松山在延安府定边县的镇靖堡,对董福祥的部队发起了猛烈进攻。 战斗异常激烈,最终董福祥的部队被击溃。在这场战役中,董福祥的父亲董世有和弟弟董福禄都被刘松山部俘虏,只有董福祥本人带着少数亲信突围而出。 消息传到西安,左宗棠立即下令将董氏父子押解到西安城。 正当左宗棠准备开始对董氏父子进行劝降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董福祥独自一人来到城外请降。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 董福祥的突然请降,让左宗棠看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如果能够成功招降董福祥,不仅可以减少一个敌人,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接下来的西北战局增添一支生力军。 在当时的形势下,董福祥的投降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既没有趁父亲和弟弟被俘而逃往远方,也没有继续负隅顽抗,而是选择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方式:孤身请降。 这种行为让左宗棠感到既惊讶又深思。一个能够在失败时主动选择投降的将领,要么是个贪生怕死之徒,要么就是个明白事理的聪明人。 左宗棠决定亲自试探这位年轻的将领。 当董福祥被带入总督府大堂时,左宗棠仔细打量着这位不速之客。身上的衣衫破破烂烂,还染着血迹,但董福祥依然保持着挺拔的姿态。 左宗棠并未让董福祥下跪行礼,两人就这样平视而对。这一举动引起了在场将领的不满,刘松山更是当场表示反对。 "一个投降的叛军,竟敢如此无礼!"刘松山大声斥责。左宗棠抬手制止了刘松山的话语。 左宗棠突然下令将董福祥推出去问斩,这个命令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刘松山更是怒不可遏,当场大骂:"我真是瞎了眼,白白放走这么一个人才!" 两名刀斧手上前,押着董福祥走向法场。董福祥却丝毫不显慌乱,反而开始放声高歌。 那熟悉的曲调在法场上回荡,是秦腔《锁五龙》中的《斩单童》。 "直杀得血水流成海,尸骨堆山无处埋",董福祥的歌声震撼着在场每一个人。 刘松山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从最初的愤怒变成了惋惜。他再次向左宗棠进言,希望能够留下董福祥这员虎将。 左宗棠依然不为所动,甚至命人取来了一把大刀。周围的将领看到这一幕,纷纷低下了头。 就在所有人以为董福祥必死无疑时,左宗棠突然叫停了行刑。他吩咐手下在后堂摆上酒宴。 原来,左宗棠早就看出董福祥是个可用之才。从不跪的倔强,到唱戏时的从容,每一个细节都在左宗棠的考验之中。 刘松山这才明白,自己方才的激烈反应,恰恰落入了左宗棠的计中。 通过这场考验,左宗棠不仅看到了董福祥的勇气,更看到了他骨子里那股子不屈的傲骨。这正是左宗棠所需要的将才。 在场的其他将领也都明白过来,这就是左宗棠的用人之道。他要的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降将,而是一个真正有胆识、有气魄的猛将。 左宗棠在后堂摆上了一桌简单的饭菜,一只烤全羊、一盆汤、几个馒头和一小盆米饭。这种朴素的饭菜,正是左宗棠平日里的用餐标准。 董福祥大步走进后堂,看到桌上的饭菜不觉一怔。这与他想象中的"招安酒席"大不相同。 左宗棠亲自为董福祥倒上一碗酒,然后唱了一句秦腔:"我为单将军压惊了!"这一句出自董福祥方才所唱的《斩单童》。 这句戏词一出,两人之间的隔阂仿佛瞬间消失。董福祥开始敬重地称呼左宗棠为"您"。 从这一刻起,左宗棠和董福祥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质的改变。左宗棠随即下令组建"董字三营",并任命董福祥为统领。 董福祥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左宗棠的慧眼。他率领董字三营在平定陕甘动乱中立下不少战功。 这种用人方式成为了左宗棠处理陕甘民族问题的一个缩影。他在政策中始终坚持"不分汉回,只分良莠"的原则。 为了安置降军和流民,左宗棠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他选择水草丰美之地,为每户分配土地、农具和牲畜。 董福祥的成功案例,也影响了左宗棠后来的民族政策。他在回民聚集地设立通判,由回民担任要职。 这种求同存异的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直到四十年代,甘肃河州一带的回民仍在沿用左宗棠制定的规章处理纠纷。 在董福祥的仕途上,他一路升迁,最终官至太子少保、甘肃提督。 在1900年的庚子之变中,董福祥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他率军保护东交民巷的百姓,体现了左宗棠当年的知人善任。
1868年,56岁的左宗棠要杀掉投降的董福祥,部将刘松山大骂:我真是瞎了眼!左宗
墟史往事
2025-04-12 15:00:20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