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慈禧问周莹:“你有丈夫吗?”周莹回答说:“太后,我守寡14年了!”慈禧听后,突然抬手,旁边的李莲英瞬间就明白了,随后转身离去,周莹则一脸不解地望着慈禧…… 从周莹的曾祖周梅村开始,家族便已是富甲一方,经过几代的积累,到周莹的父亲时,家族的声望已在当地达到顶峰。 周莹在年少时展现出过人的智慧,家中长辈也早早为她订下了婚事,嫁给了陕西泾阳的富家子吴聘。 周莹与吴聘短暂的婚姻中曾有一名女儿,但不幸的是,女儿在一岁时夭折了。 吴家不仅失去了继承人,而且周莹的丈夫和公公也在短短三年内相继去世。 失去了丈夫和儿女,周莹选择没有再婚,她开始着手管理家族的商业事务。 起初,周莹并不懂得经商的技巧。 面对家族的巨大债务和复杂的盐业生意,她迅速学习管理,精心策划,每一笔账目都过目不忘。 她还对农民采取宽松的政策,降低了租金并为他们提供住宿。 还通过与农民签订棉花和生丝的采购合同,保障了货源的稳定供应。 她推出了参股制的方式让员工参与商业经营,这不仅保证了企业的资金流动,也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 周莹这种能够识时务、开拓创新的经营理念,使吴家逐渐恢复了生机,甚至在一度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又实现了产业的扩张。 吴家的生意逐步从蚕丝、棉花、棉布到药材、茶叶等多个领域拓展。 1900年,正当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西逃之时,她在陕西偶然遇到了周莹。 慈禧太后问起周莹是否有丈夫,周莹坦言自己守寡已十四年。 这个回答不仅令慈禧惊讶,也让她对周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人虽身处不同的领域,一个掌握朝政,一个主宰商场,但她们都有着同样坚韧不拔的性格。 她马上命人给周莹佩戴“护国夫人”匾额,并收她为干女儿。 事实上,周莹对于慈禧的这种“宠爱”并未产生太大波动。 她依然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第二次《辛丑条约》签订后,周莹再次捐献了大量的白银,获得了“一品诰命夫人”的封号。 这一殊荣,原本是女性因依附于男性而获得的,但周莹凭借自己的独立,突破了这一传统界限。 在清朝末年,能够接受教育的民众极为有限。 周莹目睹这种现状后,她亲自筹资建设了“莹华学堂”,并且明确表示学堂不收学费,还为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了免费的教材和生活费。 在那个时代,女性几乎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但周莹却坚信“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贼”。 与此同时,陕西常年干旱,在一次严重的旱灾中,周莹毫不犹豫地打开了自家的粮仓,免费向灾民发放粮食。 她不仅如此,还组织人力打井、挖水源,帮助农民解决水源问题。 清朝末年,周莹看到国家修建铁路急需资金,毫不犹豫地慷慨捐款。 然而,周莹的慈善事业并不止步于短期援助,她始终认为,帮助贫困者最好的方式是传授技能,而不仅仅是给钱给物。 周莹曾亲眼目睹一位年迈的乞讨老人,在得到施舍的同时,还帮助了老人的孙子学到了一门手艺。 几年后,这个孙子凭借着这项技能不仅养活了自己,还赡养了老母亲。 一次,她与其他商人一同商谈生意,其中一位商人故意出难题试探她的应变能力。 然而,周莹不仅轻松化解了对方的难题,还一语道破了对方生意上的漏洞。 然而,有人认为她的慷慨是为了赢得更多的声望与政治支持,尤其是她与慈禧太后的关系紧密。 她终身未育,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虽然她将大部分财产传给了这个儿子,但她特意留下部分资产继续用于公益。 她在1911年突然眩晕倒地,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最终导致卧床不起。 周莹在遗嘱中特别要求,除了过继的儿子外,还要继续资助贫困学子与孤寡老人。 1911年,周莹的追悼会场面空前浩大,送葬队伍绵延数里。 许多曾受过她恩惠的百姓都自发前来为她送行。 然而,由于周莹未能为吴家诞下子嗣,吴家认为她不配与丈夫吴聘合葬。 这一决定引起了周围人的强烈不满,尤其是那些曾受她帮助的贫民。 周莹的尸体最终被埋葬在吴聘墓地旁的一块空地上,墓碑简陋,甚至没有专门的纪念。 此后的几年里,周莹所遗留下的财富也迅速被浪费,过继的儿子没有继承她的商业才干,导致家业很快败光。 有一位曾受到她资助的学子,在周莹去世后多次前往她的墓前祭拜,并将她的事迹传颂开来。
1880年,46岁的慈禧太后感觉肚子肿胀,还干呕嗜睡,贴身太监李莲英赶紧找御医来
【10评论】【5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