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徐达把元顺帝围困在开平时,故意放开一个缺口,让顺帝逃走。常遇春十分不解,问徐达难道不怕朱元璋怪罪吗?徐达却说:"放了他,主上才不会怪罪我们!" 元朝末年,天灾频繁,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红巾军的旗帜遍地飘扬。 元朝统治者面对这种局面显得束手无策,他们只顾享乐,根本不去解决百姓的困境。到了至正二十八年,元朝统治区域已经缩小到了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 这一年的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建立新朝之后,朱元璋立即部署了一个重要的军事行动:命令徐达、常遇春率领大军北上,剿灭元朝残余势力。 这支北伐大军的实力相当强大,有水陆大军二十余万。徐达担任主帅,常遇春担任副帅,他们分兵两路向北推进。 当时的元顺帝正在开平。开平是元朝的发祥地,也是元朝皇帝的夏宫所在地。元顺帝选择退守此地,就是想凭借开平的地利和当地蒙古贵族的支持,维持元朝最后的统治。 徐达的大军一路北上,势如破竹。元朝的军队根本无力抵抗,不断后退。大都很快就被攻克,元顺帝只能继续退守到开平。 徐达的大军抵达开平后,很快就形成了对开平的包围之势。元顺帝的处境变得岌岌可危,他手下的兵力已经所剩无几,粮草补给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这场围困持续了一段时间,明军完全掌控了战场的主动权。按照常理来说,这本应是一场收网的战役,可以通过活捉元顺帝来彻底终结元朝的统治。 然而,徐达在这个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没有选择全力围剿,而是有意在包围圈上留下了一个缺口。 如果活捉了元顺帝,对新建立的明朝来说反而是个巨大的政治难题。一位被俘的前朝皇帝,无论是处置还是安置都会引发诸多争议。 徐达与朱元璋相识于微末时期,两人都是安徽凤阳人。在共同打天下的过程中,徐达对朱元璋的性格、处事风格有着极其深入的了解。 朱元璋虽然出身低微,但对待前朝皇室一直都比较谨慎。即便是在攻占大都之后,他也下令保护元朝宗室,不许士兵骚扰皇宫。 徐达深知,如果真的把元顺帝抓住,朱元璋会陷入两难境地。处死一位皇帝会被后世诟病,但若是优待安置又会留下隐患。 徐达对常遇春解释这个决定时说:"元顺帝虽为一国之君,但已不得人心。"这句话点明了他对局势的判断:元朝的统治基础已经完全瓦解。 元顺帝逃往漠北后,确实再也没有力量对明朝构成威胁。这证明了徐达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元朝在失去了中原地区后,已经无力东山再起。 正是这种深厚的了解,让徐达在处理重大问题时总能拿捏准朱元璋的心思。他知道什么样的决定会让朱元璋感到困扰,什么样的处理方式最符合朱元璋的利益。 徐达在开平之战中放走元顺帝的决定,对明朝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决定不仅避免了处置俘虏皇帝的政治难题,还为明朝的统治扫清了障碍。 元顺帝逃往漠北后,元朝残余势力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精神象征。没有了正统皇帝的领导,北元各部落之间很快就陷入了内讧。 这种局面正是明朝最希望看到的。北元内部的混乱,让明朝有了充足的时间来稳固政权,巩固统治。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把各地割据势力统一起来。如果同时还要应对北方的威胁,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 徐达的决定为明朝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北元势力的自然消退,比起强行剿灭要节省更多的军事资源。 这个决定还影响了明朝后来对北方政策的制定。明朝采取了以和为主、不主动北伐的策略,这与徐达当初的战略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朱元璋对徐达这个决定给予了高度肯定。在此之后,徐达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更加稳固,被委以更重要的军政大事。 这种信任不仅体现在徐达身上,还延续到了他的后代。明朝对徐氏家族一直都给予优待,使得徐家成为了明朝最显赫的勋贵之一。 在明朝的历史上,很多开国功臣都难逃被清算的命运。但徐达不仅善始善终,还为家族赢得了长久的荣耀。 这个结果与徐达在开平之战中展现出的政治智慧是分不开的。他懂得在建功立业的同时,也要为君主分忧解难。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开始推行一系列巩固皇权的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功高盖主的将领陆续被清除。 但徐达始终得到朱元璋的信任,这与他在开平之战等重大事件中表现出的政治远见有直接关系。他的决策永远以国家大局为重,而不是一时的军事功勋。 开平之战后,北元势力虽然还在漠北地区活动,但已经无法对明朝构成实质性威胁。这证明徐达的战略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元顺帝最终在漠北郁郁而终,这个结局比起被俘获要更加符合明朝的利益。没有了俘虏皇帝这个敏感问题,明朝在处理与北方民族关系时就多了很多回旋余地。
1368年,徐达把元顺帝围困在开平时,故意放开一个缺口,让顺帝逃走。常遇春十分不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4-12 09:53:14
0
阅读: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