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杭州25岁的杨明,只因看了一条新闻,就放弃在迪拜的高薪工作,到贵州山区去支教,3年后,他考上研究生,没想到,从支教学校消失了7天后,竟又重新回到孩子们身边。 2008年,大学毕业的杨明,不但找到了好工作,还被派到迪拜去工作,家里人都为他骄傲,同事们也羡慕他的机遇。 然而,2009年他回了一趟老家杭州,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在看电视时,恰好看到一条新闻,是贵州山区孩子们的情况。 画面中,一群穿着破旧衣服的孩子,眼神清澈却又透着一丝倔强,他们坐在低矮的课桌前,认真的听着城里的支教老师给他们上课。 电视旁的旁白提到,这些孩子大多来自贫困家庭,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而他们现在最缺的,就是老师,特别是能够留得下来的老师。 杨明的心头猛然一动,他看着那些孩子的眼神,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模样——一个为了梦想远离家乡的年轻人。 那一刻,杨明做出了一个震撼的决定——他要放弃现在的一切,为了那些孩子的未来,去那里做一名支教老师。 杨明从杭州飞往贵阳,再转车前往黔西县,最终到达了瓦厂小学。 刚下车时,他的心情既兴奋又忐忑。眼前的学校让他惊呆了:两层破旧的水泥房,墙体斑驳脱落,校舍四周没有一点儿现代化设施。 杨明不禁愣住了,心中一阵酸涩。他本以为,自己只是来到一个“普通的贫困地区”,没想到,这里的一切远比他想象中的要艰难得多。 晚上的时候,杨明躺在简陋的床上,周围是牛棚的气味,窗外传来阵阵犬吠声。 那一晚,他几乎彻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杨明便开始着手整理教材,准备迎接自己的第一堂课。 虽然学校的条件简陋,但他仍然对这些孩子们充满了希望。他想,如果能用心去教,他们也一定能看到更广阔的未来。 时间一点一滴过去,杨明的努力开始得到了回报。孩子们渐渐地喜欢上了他,不仅因为他是他们的老师,更因为他总是能带给他们不一样的东西。 他为孩子们讲解城市里的故事,他唱歌、弹吉他,带他们体验从未接触过的艺术和娱乐。 孩子们变得开朗起来,课后的游戏、歌声成了他们最期待的时光。 有一个孩子,家境贫困,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杨明注意到她每次课后都独自一人走回家,眼神中透露着孤独。 一天放学后,杨明决定跟随她回家,想了解更多情况。一路上,坑洼的道路,野狗的叫声,甚至蛇从草丛中滑过,都没有阻止杨明的脚步。 到达孩子家时,杨明才知道,明天就是孩子的生日,可是,孩子的父母已经好几年没有陪她过生日了。 第二天,杨明特意准备了一块蛋糕,走到孩子的家里:“今天老师陪你过生日!”看到孩子捧着蛋糕的眼泪,杨明也不禁湿润了眼眶。 这只是他为孩子们做出的无数小小举动之一,但正是这些举动,拉近了他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渐渐地,孩子们不仅把他当做老师,更多的是当作他们的亲人,甚至开始称呼他为“杨爸爸”。 2012年,杨明收到了来自重庆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研究生课程可以帮助他打开更加宽广的职业道路。 然而,就在他准备启程去报到的前一天,孩子们突然唱起了改了歌词的《朋友》:“一句话,一辈子,不要走,留下来!” 杨明的心瞬间被刺痛了,孩子们眼中含着泪水,紧紧抓住他的手,不舍地喊着:“杨老师,您可不可以留下来陪我们一起读到初中、高中?” 那一瞬间,杨明的内心几乎被撕裂。研究生的机会,意味着他将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而孩子们的依赖与信任,意味着他已经深深扎根在这里。他无法忽视自己心中的那份责任,那份对孩子们的承诺。 “给我7天时间!”杨明突然说出这句话,转身离开了教室。 杨明回到家中,与父母进行了长谈。父母的不理解,甚至带着些许愤怒:“你放弃了这么好的机会,难道你不想有更好的未来吗?” 杨明静静地听着,心里却无比坚定:“孩子们需要我,我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 最终,杨明放弃了研究生的机会,选择继续留在贵州。他知道,自己的选择或许不会被所有人理解,但在他心中,那些孩子们的笑脸,才是他最重要的未来。 十四年过去,杨明依然坚守在那片贫困山区,成为了孩子们的“杨爸爸”。 他不仅教书育人,还帮助了无数贫困家庭,推动扶贫工作。他曾说:“当孩子们微笑跟我打招呼,喊一声‘老师好’的时候,我的心就满了。” 如今,杨明的名字在贵州的山区已经不再陌生,他的故事成为了无数人心中永远的传奇。
2009年,浙江杭州25岁的杨明,只因看了一条新闻,就放弃在迪拜的高薪工作,到贵
九州兔吹不散
2025-04-11 06:18:04
0
阅读:105
沙枣树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