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张大千散尽家财,弄到了三张飞机票。这架飞机,是最后一架离开成都的飞机。后来,齐白石和徐悲鸿,都给张大千写劝返信,可是张大千却无动于衷,反而开始了环球旅行… 1949年,许多知识分子和艺术家面临着去留的艰难抉择。作为当时中国画坛的领军人物,张大千也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为了筹集离开的资金,张大千不得不散尽家财。他秘密变卖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古画真迹,包括几幅宋元时期的珍贵山水画作品。这些画作后来辗转流落海外,成为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争相追逐的珍品。据传,其中一幅作品在二十年后的拍卖会上,以当时惊人的价格成交,引起艺术界轰动。 经过一番周折,张大千终于弄到了三张飞机票,而这架飞机,是最后一架离开成都的飞机。 面对三张来之不易的机票和庞大的家族,张大千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需要在众多家人中做出抉择,决定谁随他一同离开,谁留下来面对未知的命运。 经过激烈的家庭讨论,最终确定携带的人选是:伉俪情深的徐雯波和二太太黄凝素与张大千所生的女儿张心沛。令人心痛的是,张大千与徐雯波年仅一岁的儿子张心健,不得不被留下。 在这个艰难的决策过程中,张大千的大太太曾庆蓉表现出了令人敬佩的无私与大度。她主动提出留下来照顾被留下的小辈,包括不是自己亲生的张心健。曾庆蓉对张大千说,孩子年纪尚小,经不起长途颠簸,她会把张心健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抚养。 飞机起飞前的最后时刻,张大千对留下的家人做了详细安排和嘱托。他将家中剩余的财物分配给留下的亲人,并特别嘱托朋友照顾年幼的张心健,希望不久后局势稳定能够团聚。 张大千托付照顾张心健的朋友不久后离世,小小的张心健被送回到大太太曾庆蓉身边。曾庆蓉虽然将张心健视如己出,但命运的捉弄再次降临,曾庆蓉也因病去世。此后,张心健与曾庆蓉的女儿张心庆一同生活。 离开故土后,张大千并没有就此沉寂。消息传回国内,引起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与忧虑。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传承者,张大千的远走让许多艺术大师感到惋惜。齐白石与徐悲鸿,这两位同样享誉画坛的艺术家,分别给张大千写了劝返信,表达了对他离开祖国的遗憾和期盼他能返回的愿望。 齐白石在信中流露出对中国传统艺术传承的深切担忧,他认为像张大千这样深谙中国画精髓的艺术家,理应在国内继续弘扬中华文化。徐悲鸿则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婉言劝说张大千重返祖国的怀抱,为中国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然而,面对这些肺腑之言,张大千却无动于衷,反而开始了他的环球旅行。 1950年,张大千抵达巴黎,在艺术之都与当时的西方艺术泰斗毕加索有了一次意义非凡的会面。这次会面鲜为人知,但对张大千后期艺术风格的转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位世界级艺术大师围绕艺术本质展开了深入交流,毕加索的现代主义思想与张大千的东方传统艺术观念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毕加索曾评价张大千是"东方的毕加索",而张大千则从这次交流中,得到了将西方现代艺术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融合的启示。 在异国他乡的岁月里,张大千没有停下艺术探索的脚步。他走访了欧美多国,考察当地艺术,吸收西方艺术的精华。这段经历使他的绘画风格逐渐发生变化,由传统的工笔重彩向泼墨泼彩过渡,创立了被后人称为"大千画派"的独特艺术风格。 张大千游走于东西方艺术世界,以惊人的创造力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元素。他的作品在国际艺术市场上备受追捧,举办的画展吸引了各国艺术爱好者的目光。这一时期,张大千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巅峰,国际声誉日隆,被誉为"东方艺术的使者"。 然而,在张大千艺术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留在国内的家人却经历着截然不同的命运。特别是他的儿子张心健,从小失去父母关爱,在颠沛流离中成长,内心埋下了深深的自卑与怨恨。纵使张心健长大后参加了工作,但身世之谜和成长环境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工作和情感生活都遭遇了重重困难。 张大千的晚年是与徐雯波一起度过的。他们之间的感情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徐雯波始终陪伴在张大千身边,见证了他艺术生涯的辉煌,也守候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刻。然而,他们唯一的儿子张心健却在22岁那年,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张心健短暂的一生中,张大千与徐雯波从未回国探望过他,这成为了张大千一生中无法弥补的遗憾。
1949年,张大千散尽家财,弄到了三张飞机票。这架飞机,是最后一架离开成都的飞机
何以为知吖
2025-04-10 15:52:05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