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负责授衔工作的徐副部长私下将自己的名字写到了中将名单里,罗荣桓部长发

何以为知吖 2025-04-10 15:37:38

1955年,负责授衔工作的徐副部长私下将自己的名字写到了中将名单里,罗荣桓部长发现后很生气:这是中央军委定的,你怎么能随便更改呢! 1955年,中央军委决定首次实施大规模的军衔制度,为无数在革命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将领们授予相应的军衔。 在这项重大工作中,军委总干部部承担着核心职责。作为统筹协调全军干部工作的重要部门,总干部部需要根据既定标准,拟定各级将领的授衔名单,组织实施授衔工作的各个环节。 在总干部部里,副部长徐立清是这次授衔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作为一位资深的政工干部,徐立清在解放战争时期就曾担任过大兵团政委,建国后又长期在干部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 按照中央军委确定的标准,正兵团职的干部一般都授予上将军衔。当各级授衔名单初步拟定后,徐立清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些名单。在拟授上将军衔的名单中,赫然列有他自己的名字。 面对这个名单,徐立清并没有感到有多么荣耀,反而深思起来。经过认真考虑后,徐立清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拿起笔,将自己的名字从上将名单中划去,并重新加入到中将的行列中。 第二天,当干部部的工作人员整理名单时,发现了这个异常变动。这一情况很快引起了部内同志的注意。 这个不同寻常的变动很快被汇报给了当时的总干部部长罗荣桓。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罗荣桓对军队干部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理解。 在了解情况后,罗荣桓立即找来原始名单,认真查看了一番,然后郑重地将徐立清的名字重新写回到上将名单中。在他看来,授衔工作是党中央和军委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的重大事项,任何人都不能擅自更改其中的内容,即使是负责具体实施的干部也不例外。 事情的发展并未就此结束。很快,罗荣桓部长亲自找徐立清谈话。面对这位老战友,罗部长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这是中央军委开会定的,正兵团职的一般都授上将,你的名字怎么能随便划了呢?你徐立清是有贡献的,是够资格的。" 面对罗荣桓的质问,徐立清恭敬地解释了自己的考虑。他认为,自己虽然职务符合授予上将的条件,但从个人贡献和影响来看,授予中将更为合适。而且,作为管理干部工作的干部,更应该以身作则,不在官衔上追求高位。 在与罗荣桓部长的交谈后,徐立清意识到口头表达难以让领导理解自己的坚持。他决定以书面形式正式提出申请,向中央军委和罗荣桓部长递交了一份请求降衔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清晰地列举了三条主要理由:首先,自己获得中将军衔可以减少原红四方面军在上将中所占的比例,不会打破毛主席最初设想的平衡;其次,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正确评价,有助于克服名利思想;第三,这样做能够便于他对那些争取军衔的同志做工作,保证整个授衔过程的顺利进行。 罗荣桓与赖传珠、宋任穷两位副部长经过反复商议,仍然认为徐立清作为建国初期就担任大兵团政委,又是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大,应该获得上将军衔。他们将这一意见报告给了彭德怀副主席。 彭德怀亲自出面,先后三次约见徐立清谈话。每一次谈话,彭副主席都肯定徐立清的精神值得赞扬,但同时强调上将军衔应该授予他。面对这位德高望重的领导,徐立清仍然表现出了非凡的坚定,恳请同意授予他中将军衔。 眼见徐立清意志坚决,他再次致信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表达了自己的请求。这封信很快引起了更高层的关注,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过问此事,并邀请徐立清前去面谈。 在中南海的办公室里,周总理与徐立清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总理充分肯定了徐立清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始终保持的优秀品质,称其难能可贵。同时,总理也指出,徐立清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的条件,不应因为自己是总干部部副部长就要求降低军衔。 面对总理的劝说,徐立清坦诚地解释了自己的考虑:当前有些同志争官争位不顾大局,名利思想严重,而自己作为管理这项工作的负责人,如果接受中将军衔,在与那些同志谈话时才能更有底气,更能理直气壮地做他们的工作。 听完这番话,周总理感慨良多,他赞叹道:"主席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我认为你徐立清也是一面镜子,实在是难得的好同志。"谈话结束时,总理特意叫来摄影记者,要求与徐立清合影留念,以表达对他的敬意和认可。 在各方面的考量之下,徐立清最终如愿以偿,成为了共和国177位开国中将中的一员。

0 阅读:163

猜你喜欢

何以为知吖

何以为知吖

温度,新知,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