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陈赓建设哈军工遇到难题,拿着文件将周总理堵在厕所,言之有理的说:“总

蜀山史道 2025-04-10 09:02:53

1953年,陈赓建设哈军工遇到难题,拿着文件将周总理堵在厕所,言之有理的说:“总理,有几个教授的调动,请您批一下”,总理在厕所办公的事情,就是陈赓“逼”出来的。

1952年,毛泽东主席洞察先机,深知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性,他将目光投向了正在朝鲜战场上指挥若定的陈赓将军。

一纸调令,将这位久经沙场的将领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召回,交给他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创建一所培养"海陆空"三军为一体的现代化军事人才的学院。

陈赓将军接到这一任务时,内心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深知,这不仅仅是建立一所普通的学校,而是要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于是,他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开始了艰辛而又充满挑战的创校之路。

这所新建的学院,正式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地处哈尔滨而被亲切地称为"哈军工",它的规模之大、专业之全,在当时的亚洲乃至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

哈军工不仅涵盖了海、陆、空三大军种,还包含了诸多兵种和数十个技术类学科专业,这样一所综合性的军事院校,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然而,创建如此规模宏大的学院并非易事,陈赓将军面临的困难可谓千头万绪。从苏联顾问的住所问题到教师的招聘,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但陈赓将军不畏艰难,多次亲自找到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寻求支持和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小插曲充分展现了陈赓将军解决问题的执着和灵活,有一次,他急需周总理签批一份重要文件,但总理正在开会。

陈赓灵机一动,守候在厕所门口,等待总理如厕的机会,当周总理走出来时,陈赓立即上前,请求签批。

这种不拘一格的做法,不仅展现了陈赓将军的机智,更体现了他为了哈军工建设不惜一切的决心。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陈赓将军坚持"名师出高徒"的理念,他深知,要建设一流的军事工程学院,必须有一流的教师队伍。

为此,他不惜动用各种关系,四处"挖"人才,从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到军队系统,只要是优秀的人才,陈赓都想方设法将他们请到哈军工来。

这种不遗余力的人才引进策略,为哈军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办学理念上,陈赓将军提出了"两根柱子"的独特思路,他认为,学院的建设需要依靠两类人才:一是知识渊博的专家学者,二是经验丰富的军队干部。

这种思路体现在他的人事安排和管理政策上,在技术部门,他大胆启用专家担任领导职务;同时,他也充分发挥老干部的作用,让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和军事训练等方面发挥优势。

这种平衡的做法,既保证了学院的学术水平,又确保了军事特色的保持。

在解决教材短缺问题上,陈赓将军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魄力和远见,他亲自组织翻译了大量苏联先进教材,为学院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急需的资源。

同时,他也深知照搬外国教材的局限性,因此大力鼓励教师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教材,为此,他还专门成立了教材编写委员会,系统性地推进教材建设工作。

这种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又立足本国实际的做法,为哈军工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哈军工的办学特色之一,就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陈赓将军深知,仅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军事工程人才必须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

在他的推动下,哈军工建立了一系列先进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低速风洞。这些设施不仅为学员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更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是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为哈军工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军事工程人才奠定了基础。

哈军工从1953年建校到1966年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短短13年的时间里,却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在这期间,学院共招收了13期学员,培养了10867名毕业生。

这些毕业生中,涌现出了10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200多位将军,以及29位两院院士,如此高的成才率,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

这些数字背后,是哈军工人孜孜不倦的努力,是陈赓将军和众多教职员工呕心沥血的付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家需求的调整,哈军工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从1960年到1962年,哈军工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建和改建,多个系分别迁往不同城市,成立了新的院校。

比如炮兵工程系迁往南京,后来发展成为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为装甲兵工程学院。

这些"分枝"虽然离开了母体,但都继承了哈军工的优良传统,在各自的领域继续发光发热。

1966年4月,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哈军工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并退出了部队序列,这标志着哈军工这个响亮的名字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