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会昌一战,陈赓将军左腿三处中弹,膝盖处的筋被打断,胫骨、腓骨被打折。此时后面还有追兵。将军灵机一动,脱掉身上的制服。从山坡上滚了下去,躲到一处野草重生的水沟里,将军的腿鲜血直流,把水沟里的水都染红了。 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在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起义中,陈赓作为第20军3师6团1营的营长,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革命勇气崭露头角。 在黄埔军校时期,同学们就对陈赓有着高度评价,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赓的腿。"这句话生动地概括了陈赓机智灵活、行动迅速的特点。他不仅思维敏捷,更有着超群的行动力和实践能力,为革命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南昌起义成功后,起义军开始向南方转移。8月20日,部队行进至江西会昌时,突然遭到国民党军队四个师的围攻。面对敌军的重兵围剿,陈赓沉着冷静,指挥1营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在混乱的战场上,他不仅能够准确判断敌情,还能根据战场变化及时调整战术,展现出了一名优秀军事指挥员的素质。 然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在一次战术调整中,陈赓左腿不幸中弹,伤情十分严重。子弹穿透了他的左腿三处,膝盖处的筋被打断,胫骨、腓骨被打折,伤势极为严重。剧烈的疼痛和大量失血使他很快陷入昏迷状态。 在陈赓昏迷期间,始终跟随左右的副官卢冬生焦急万分。当陈赓稍微恢复意识时,卢冬生立即表示要扶他离开战场。但陈赓清楚当前的危急情况,他知道自己的伤势会拖累战友,便果断拒绝了卢冬生的帮助,坚持让卢冬生独自离开,以免两人都被敌人俘获。在陈赓的坚持下,卢冬生只好躲进附近的草丛中。 此时,敌军正在搜寻战场上的起义军战士。面对这一危急情况,陈赓灵机一动,迅速脱掉身上的军装制服,以免被敌人识别身份。随后,他从山坡上滚下,躲进了一处野草丛生的水沟中。由于伤势严重,陈赓的腿部不断流血,很快就将水沟里的水染成了红色。尽管处境险恶,他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敌人搜查时佯装死人,成功避过了敌军的检查。 几个小时后,一支起义军部队重新控制了这一地区。当他们检查战场时,发现了躺在水沟中的陈赓。起初,由于陈赓满脸血污,战友们无法辨认他的身份,对他的说明也持怀疑态度。正在这时,从草丛中走出的卢冬生为陈赓作了证明。尽管如此,警惕的战友们仍将两人带到了指挥部进行进一步确认 在指挥部,陈赓意外地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看到活着的陈赓,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告诉他差点将其列入阵亡将士名单。面对周恩来的关切,陈赓没有诉说伤痛,而是用幽默的方式回应,表示自己去见了阎王,但因为年轻又被送回来了。 会昌战役结束后,起义军改变行军路线,向闽西地区推进。陈赓随部队一同进入福建,被送往汀洲城的"福音"教会医院接受治疗。当傅连暲院长第一次查看陈赓的伤势时,映入眼帘的是满是脓血的纱布,伤口外翻如厚厚的嘴唇,周围皮肉已经腐烂,膝盖骨宛如一个倒扣的瓷碗,肿胀的皮肤泛着蓝幽幽的光亮,整个病房里弥漫着腐败的恶臭。 面对如此严重的伤势,傅连暲当即建议为陈赓截肢,这是当时最安全有效的救治方案。然而,陈赓坚决反对这一决定。 被陈赓的革命意志所感动,傅连暲最终同意尝试保守疗法,但他也坦言这种治疗方式会非常痛苦,需要将腐烂的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剜掉。面对这样的痛苦,陈赓毫不退缩,用毛巾咬住嘴,硬是没有发出一声痛呼,直到手术结束,那条毛巾已被他咬得破碎不堪。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陈赓随部队转移到汕头。然而不久后,起义军被迫撤离汕头,周恩来安排卢冬生继续照顾陈赓,并留下一笔钱让他安心治疗。自此,陈赓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处境变得更加危险。 随着国民党军队占领汕头,陈赓和卢冬生不得不逃往香港。在那里,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活困境。由于战斗留下的枪伤痕迹,多家医院拒绝收治陈赓,担心卷入政治风波。两人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街头无处可去,甚至被巡捕驱赶,最后只能暂时在公共厕所找到休息的地方。 就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下,卢冬生想方设法照顾陈赓,甚至尝试为他购买西餐,以改善饮食。然而,当餐厅服务员得知食物要送到厕所时,立即拒绝提供服务。 面对困境,陈赓决定前往上海寻找党中央。在前往上海的船上,他巧遇了同样在逃亡中的老战友周逸群。 到达上海后,陈赓住进了牛惠霖骨科医院。起初,牛惠霖对这位外表可疑、伤势特殊的病人心存疑虑。经过观察和了解,陈赓坦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牛惠霖作为宋庆龄的姨表兄弟,将情况告知了宋庆龄。宋庆龄得知后亲自前来探望陈赓,并嘱咐牛惠霖全力救治陈赓及其他南昌起义的伤员。 在牛惠霖的精心治疗下,陈赓的腿伤最终痊愈。伤愈后,他被留在上海党中央机关特科担任情报科长,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开始了革命生涯中的新篇章。
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陈赓乘车,赶去总前委开会。突然,路上出现
【1评论】【1点赞】
放眼看天下
大难不死,天佑我大中华!